10月10日,在第34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少年繪畫心理體驗課”在鐵英學校書法教室溫暖上演。
作為一項公益性民生微實事項目,本次活動由黃閣社區主辦、南沙鐵英學校承辦,特邀廣東省潛專會心理潛能開發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副教授張縵莉親臨主講,旨在通過藝術的方式開啟一場青少年與自我內心的深度對話,守護其心理健康成長。
下午兩點半,活動在靜謐而專注的氛圍中拉開帷幕。區別於傳統課堂,現場沒有繁複的理論講解,取而代之的是鋪開的畫紙、斑斕的色彩和孩子們躍躍欲試的好奇心。張縵莉教授以親切的引導,帶領48名來自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逐步走進繪畫心理的奇妙世界。
“繪畫是人類先於文字的本能表達,能夠巧妙地繞過我們意識層面的防禦,將內心深處的情感、衝突與需求投射在畫布上。”張縵莉在活動伊始簡要介紹了繪畫治療的原理。她指出,色彩的選擇、線條的流動與畫面的構圖,都是內心世界的非語言“密碼”,能夠實現情緒的可視化與心靈的自我療癒。
在隨後的實踐環節中,學生們在張縵莉的指引下,沈浸於有趣的繪畫創作。現場溫馨而活躍,畫筆的沙沙聲與偶爾的輕聲討論交織,構成了一幅專注而治癒的畫面。
張教授穿梭其間,時而觀察,時而與同學低聲交流,引導他們解讀畫作背後可能潛藏的情感信號,學習如何通過這面獨特的“鏡子”更好地認識自我、表達心緒。
南沙鐵英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是學校與社區聯動,共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次有益嘗試。他們希望借助此類專業且新穎的形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釋放壓力、探索自我的窗口,也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解青少年內心世界的新視角。
文、圖|記者 郭子揚 通訊員 許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