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少年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就像心裡揣了隻小兔子,“砰砰砰”地亂跳,好像隨時都能沖破胸膛。有時候啥事兒沒幹呢,心跳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嗖”地一下加快了。書包裡那一堆試卷,手機裡的未讀消息,還有爸媽那句“再努力一點”,就像一條條無形的繩子,勒得咱都快喘不過氣來了。這不是咱的錯,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成長過山車”,咱都得學著在這顛簸裡穩住自己。
有些小夥伴整夜睡不著,盯著天花板,聽著秒針“滴答滴答”地響;有些同學上課的時候突然就攥緊了拳頭,指甲都在掌心掐出月牙印了;還有些人把耳機音量開到最大,假裝聽不見爸媽說“再忍忍”。這些小瞬間啊,就像拼圖的碎片,拼起來就是一個畫面:咱大腦的警報系統好像被調成“敏感模式”了,可咱就是找不到關掉牠的開關。
為啥現在的孩子更難平靜呢?社交媒體就像個哈哈鏡,把每個人的“不夠好”都放大了。你看人家假期都是海島寫真,自己呢,只能在火車上自拍;朋友圈裡學霸的筆記工整得像印刷出來的,自己的草稿紙卻皺得像揉爛的棉花糖。更搞笑的是,咱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卻越來越難找到安靜的地兒。
不過別慌,咱有5個秘密武器來對抗焦躁!
第一招,呼吸練習,就像給大腦按下暫停鍵。試試“4 - 7 - 8呼吸法”,吸氣4秒,憋住7秒,呼氣8秒。這可不是啥魔法,就是告訴大腦:“現在安全啦。”多來幾次,你就會發現焦慮就像退潮的海水,慢慢就下去了。
第二招,情緒日記,把心裡的亂麻理成線。不用寫啥長篇大論,就隨手記記“今天數學課心慌了3次”“看到別人旅行照手抖了”。有個叫小林的中學生,就靠這方法發現自己一到週日晚上就焦慮,因為週一要上網課。
第三招,五分鐘法則,從“做不到”變成“試試看”。不想寫作業,就先花五分鐘整理書桌;不想運動,就先花五分鐘系鞋帶。心理學上說這叫“啟動效應”,身體動起來了,大腦就不那麽抗拒了。
第四招,製造“無聊時刻”,給大腦留塊空白。關掉所有屏幕,看看窗外的雲發發呆;拿蠟筆隨便畫畫,也不用畫啥具體的東西;甚至嚼嚼口香糖,感受薄荷味在嘴裡散開。這些“沒用”的時刻,就是大腦的重啟鍵。
第五招,尋找“情緒翻譯官”,別自己一個人扛著。心理咨詢師就像情緒的翻譯官,他們不會直接說“你得開心點”,而是幫你把“胸口悶”翻譯成“你可能需要被關注”。有個來訪者就說:“原來我的焦躁不是我軟弱,是大腦在提醒我要給內心充充電啦。”
焦躁就像個棱鏡,能讓咱看到自己心裡那些沒發現的需求。有人通過牠發現自己不光想要分數被認可,有人意識到自己渴望掌控生活的節奏。有個16歲的來訪者咨詢後就寫:“焦慮是身體在說,現在的我值得被好好對待。”
這“成長過山車”不會一直這麽晃下去的,學會跟這顛簸相處,說不定比一直追求平靜還重要呢。下次你感覺心臟要跳出來的時候,就跟自己說:“現在的我,比昨天多撐了一分鐘。”這一分鐘啊,說不定就能把焦躁的風暴變成推動你往前走的風!大家都試試這些方法,看看能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吧!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於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係.對於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