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袁傳璽)10月8日,正在武漢江灘火熱開展的“心迷藝術展”迎來重磅環節——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彭凱平專場活動。作為展覽重點區域“調節區”核心療法“聞香療癒”的學術支持者,彭凱平當天不僅帶觀眾深度體驗情緒調節技巧,還通過對談、實操教學等形式,把專業心理學知識變成了普通人能輕鬆掌握的“情緒保養術”。
本次“心迷藝術展”由京東健康聯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共同打造,於10月6日至10日在武漢展出。展覽以“找尋情緒迷霧下的真實自己”為核心理念,構建了“迷失—覺察—調節—釋放”四個環環相扣的專業心理體驗環節,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沈浸式體驗,引導參觀者完成從情緒認知到自我整合的深度心理旅程。
展覽的“調節”體驗區聯合彭凱平的“聞香療法”作為核心展示內容。該療法基於嗅覺作為人類最直接的情緒感知通道,能夠繞過大腦複雜認知過程,直接喚醒潛藏的情緒記憶,實現快速情緒調節這一神經科學原理。作為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長期致力於研究人類美好生活,主張通過科學方法突破大腦消極本能,培育積極心態,提升心理復原力與抗逆力。
在活動現場,彭凱平還與京東互聯網醫療業務部負責人圍繞“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展開了討論。針對當代人“社交鏈接弱”等常見問題,彭教授用直白的語言解釋“情緒沒有好壞,比如憤怒其實是在提醒我們‘需要保護自己’,關鍵是找到釋放的辦法。”京東互聯網醫療業務部負責人也結合京東健康此前發起的“微光計劃”“情緒抽屜”等心理健康項目,分享了公眾近些年關於幸福感的認知變化,提倡將健康管理和心理調節融入日常,無需額外付出太多精力,卻能幫助持續提升幸福感。
在活動收官環節,彭凱平就公眾普遍關注的“積極心理學是否等同心靈雞湯”等問題進行了專業解析。他特別指出,當前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理解仍需深化:“許多人仍將心理咨詢視為‘治病’途徑,實則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需要日常維護。”
據悉,“心迷藝術展”將持續開放至10月10日。展覽通過藝術與科學的跨界融合,為公眾構建了一個可感知、可實踐的心理健康空間,讓每位參觀者都能在體驗中找到與情緒和諧共處的個性化路徑。
(編輯 郭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