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於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係.對於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各位寶爸寶媽們!寒假到啦,是不是愁孩子寒假不知道幹啥呀?今天咱就來聊聊,怎麽用「反常規」的方法,讓孩子解鎖成長新維度!
咱得打破「寒假=補課」這個慣性思維。別老給孩子日程表上全是數學題和單詞本,咱讓孩子體驗體驗「知識盲盒」多好啊!帶孩子去菜市場算算打折優惠,用顯微鏡看看麵包發黴啥樣,甚至搞個「家庭實驗室」,用小蘇打和醋整出個火山噴發的效果,老好玩啦!美國心理學會研究說了,跨學科的碎片化學習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比系統性學習更容易形成長期記憶呢!
然後是動靜交替的「能量管理課」。清晨讓孩子搞個「家庭運動會」,設計個障礙跑路線,發明個新式拔河規則,用枕頭大戰開啟元氣滿滿的早晨,簡直嗨翻啦!午後就來個「觀察力偵探遊戲」,在小區找10種不同紋理的樹葉,或者記錄30分鐘內路過人群不同顏色的圍巾。傍晚就是「靜默創作時間」,用黏土捏出夢境,用舊報紙折出立體故事,讓孩子的思維在動靜切換中保持彈性,像彈簧一樣!
接著是家庭關係的「沈浸式改造」。邀請孩子當「家庭CEO」,制定一週菜譜,設計年夜飯桌遊,策劃個「密室逃脫式大掃除」,超有成就感!心理學家Ed Tronick的「靜止臉實驗」告訴咱,孩子主導活動時,咱父母就當「安全基地」,適時遞上道具,記錄他們的奇思妙想。這樣角色反轉,孩子有掌控感,親子關係也更鐵啦!
還有自我探索的「隱秘角落」。給孩子準備個「秘密基地」,在衣櫃裡弄個星空投影儀,用軟墊搭個樹屋。每天留45分鐘「無規則時間」,讓孩子隨便塗鴉、拆解舊電器,甚至「假裝自己是外星人」。神經科學家發現,這種看似「無意義」的自由探索,能刺激前額葉皮層發育,培養抗挫力和創造力,孩子說不定能成為未來的小天才呢!
最後是留白的藝術,學會與無聊共處。刻意安排「空白日」,關掉所有電子設備,讓孩子體驗「無所事事」。孩子抱怨無聊時,咱就反問:「如果無聊是種顏色,牠會是什麽?」這種留白期能激活大腦默認模式網路,幫助整合碎片信息。就像松鼠不會把所有松果都放一個樹洞,孩子成長也得有「空巢期」,才能孕育新的可能性。
寒假不是進度條,而是培養皿。孩子把麵粉撒得到處都是,別急著擦桌子,說不定是未來科學家的第一次化學實驗;孩子爭論動畫片結局,說不定正在構建批判性思維呢!記住啦,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在「失控」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大家快試試這些方法,讓孩子過個不一樣的寒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