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很溫和,
跟別人意見相左時總是先讓步,
總是先照顧別人的需要,
好像沒脾氣
很乖巧
很懂事,很貼心
……
這些詞匯,聽起來很美好。朋友然然便是這樣的一位“美好的女孩”。第壹次跟她見面時,我就覺得這個人性格好溫柔,對人好貼心,把別人照顧得好舒服。
相處多了,發現工作時,上司說好的加薪沒有加,她也能理解;同事總讓她代班,她也笑臉說好;室友總是讓她幫忙買這拿那的,她也毫無怨言;一起出去吃飯,總是讓別人點菜,她一臉幸福……
她好得讓我忍不住稱讚,“怎麽會有你這麽體貼的人,好得讓我都有些擔心自己是否無意中會剝削你”。
然然這才向我坦露了她內心的想法:原來她有時也感到委屈,感到被剝削,但她太害怕衝突了,所以總是委屈自己。
“明明說好的加薪,蕞後又不了了之,我也覺得挺氣憤的、挺失望的。畢竟每天幹那麽多活,甚至同事的活,我也做了。結果一分也不加,我也想跟上司表達一下我的不滿,但就怕起衝突,怕上司會生氣、會對我這個人有想法,覺得我太計較了。所以想想算了,說了也不一定會加,反而還破壞了關係,那就得不償失了。”
然然很害怕會跟人起衝突,無論是親近的人,還是陌生人,只要別人情緒不對、語氣兇一點或話稍微重一點,她就覺得很恐怖,覺得自己不該讓別人生氣,還是讓步比較好。總是妥協,然然也覺得難過,可比起去跟人爭,她覺得還是自己忍一忍、妥協一下、吃點兒虧比較好。
◎ 這裡,我不禁想,然然為什麽害怕與人起衝突呢?她到底在害怕些什麽呢?
01
家庭環境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她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係。一個害怕與人起衝突的人,往往生活在一個不允許她表達意見的家庭氛圍中。
然然是家裡中間的孩子,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家庭重男輕女,所以,從小姐姐比較強勢,弟弟比較受寵,作為中間的女孩,然然基本是沒有話語權的。
同在飯桌上,姐姐不喜歡吃的菜,可以直接抱怨,甚至夾給她吃;弟弟不喜歡吃的菜,媽媽會幫忙吃掉。
可她不喜歡吃的菜,媽媽立刻吼:“你怎麽那麽挑食!爸爸媽媽每天辛苦賺錢養家,是讓你來挑三揀四的嗎?不愛吃就別吃了,餓你兩頓,看你還敢不吃。”
穿衣服也是,姐姐和弟弟都有新衣服,只有她是穿姐姐剩下的。若她有不滿,就會招來媽媽和姐姐的情緒。
長期在這種氛圍中,然然不禁懷疑:是不是我太不乖了,想要的太多了,是我不懂事,才讓媽媽這麽生氣、難過。
我不禁想,當一個孩子表達出與父母不同意見時,父母覺得自己被攻擊了,馬上情緒崩潰,並且迅速用 “不乖”“不懂事”等話去攻擊孩子 。
這樣的養育者仿佛是“玻璃”,外界的一點刺激便很容易使他們破碎,而孩子察覺到這一點,進而覺得原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會使這個脆弱的客體一下子破碎。
長久下來,孩子便會覺得:“表達跟父母不一樣的東西,會傷害到父母,所以我不能表達”。
這個內在的模式如果沒有被更新或重寫,便會一直延續,被孩子使用在衝突的情景中,孩子可能會無意識中開始害怕表達與別人不同的意見。
相反的,那些比較穩定、成熟的養育者,可以接納孩子的不同意見和想法,接納孩子的一定攻擊,因為他們是結實的,不會輕易碎掉。
孩子便會感覺自己是“安全的”,自己的意見是可以表達的,不會被父母攻擊,孩子今後也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懂得去拒絕別人的需求,衝突在他們眼裡只是在求同存異,而不是你死我活。
02
自體虛弱感
自體虛弱感,簡單講就是“我不夠好,我不夠強大”的感覺。就像然然,不敢與上司爭加薪的事情,不敢拒絕同事、室友,擔心別人會生氣,別人會對她不滿。
其實,然然的內心深處是堅信自己是虛弱的、脆弱的、無力的,不相信自己有力量,認為自己不夠強大,所以然然不敢與上司去爭,不敢對同事、室友表達不滿,而選擇順從的方式。
在面臨可能的衝突面前,先把自己放在弱小的位置、覺得自己力量不足,往往與 個體曾經在衝突中遭受過創傷 有關。
然然小時候,經常目睹爸爸媽媽吵架暴怒時兇狠的樣子和語氣,內心一直很恐懼吵架;也經常面對一位隨時用“不乖”“不愛你”“不要你”等威脅她的媽媽;而且,若她拒絕服從姐姐的安排,或弟弟的無理請求,就會被姐姐、弟弟報復……
這些點點滴滴,讓然然覺得:衝突後會帶來強烈的懲罰,關係也會被破壞。更重要的是,這些體驗,仿佛在告訴她:你還不夠強大,沒有足夠的力量在衝突中與人對峙,衝突後你會敗得很慘。
所以長大後,遇到別人的語氣重一點時,好像又回到小時候面對爸爸暴怒時無力應對的時候,會害怕、會妥協;害怕別人生氣,害怕被威脅,要付出一切去挽回;面對別人不合理的請求時,也不敢說“No”……
03
自我防禦方式
幼年時在衝突中受到創傷,除了容易讓個體產生自體虛弱感外,還會讓個體發展出回避衝突的防禦方式。
這種早期的防禦方式,當時也許是為了保護那個無力還擊的“小孩”,讓她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但這樣的防禦方式也會沿襲到成人,變得僵化、固化,成為應對所有人際衝突的方式,成為賴希所說的“性格盔甲”,形成“害怕與人起衝突”的性格特點,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種阻礙心理成長的防禦方式。
然然小時候略微反抗一下媽媽和姐姐,就會招來對方更猛烈的攻擊。受傷的她,覺得與媽媽、姐姐起衝突,只會讓自己遭受更強烈的攻擊,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傷害,她會選擇用回避、忍讓、順從的方式去應對衝突。不讓衝突發生,自己便不會再次遭受到同等的傷害。
聽說吧心理咨詢結語:
早年的經歷或創傷讓我們穿上這層厚厚的害怕與人起衝突“性格盔甲”。但害怕衝突,但不代表衝突不存在。
表面的和諧下,是自己內心壓抑的需求不曾被看見,讓我們無法好好愛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有的時候,外界的力量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麽強大,我們的脆弱的、沒有力量之下,也許藏著成長的潛力,藏著我們自己未曾發現的力量。
這些力量,讓我們的自體不再虛弱,讓我們越來越成熟、有力。不妨一起來看看真實的自己,活出真實而強大的自己吧。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