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類似這樣的情侶:他們會反覆的爭吵、和好,兩人在關係中不斷拉扯糾纏,相互攻擊。
儘管在外人看來他們每一次鬧得就像是要永世不相見,但每一次都會出乎他人的意料,他們還是繼續在一起,然後又繼續重覆著惡性循環。
這段關係明明只會給彼此帶來痛苦難受,但他們還是維持著這樣的糟糕關係。
通常來說,我們身處在一段糟糕的關係中,不但會覺得很痛苦,還會覺得很失望,甚至還會產生自我懷疑。總而言之,這會是很糟糕的體驗。
所以,我們也一般會避免建立這樣的關係,或是及時離開,但有的人卻還可以繼續留在這樣的關係中,明明ta也在忍受痛苦,卻捨不得結束,甚至還不斷地犧牲自己,企圖以這樣的行為來改變對方。
電視劇《歡樂頌3》中主角之一余初暉的媽媽便是一個讓觀眾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角色。
她被丈夫家暴,被家裡人欺負壓榨,丈夫也出軌背叛了她。
而女兒余初暉則拼命想把媽媽拉出泥潭,讓媽媽留在自己身邊,給媽媽找適合的工作,鼓勵媽媽離婚。
即便如此,阿初媽媽還是不願意,再次主動進入苦海,跟女兒說之前爸爸家暴她,是因為她掙錢少,現在她掙錢比她爸爸多了,她爸爸一定會回心轉意的。
劇裡的女兒對媽媽感到心累,而劇外的觀眾則為其憤怒,不懂這樣的人渣有什麽值得阿初媽媽留戀的。
離不開一段糟糕的親密關係,離不開一個糟糕的伴侶,這背後或許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或許有各種內心的衡量,但其實,更多地與個體自身有關。
一段糟糕關係的開始,背後常常是這兩種情況:ta們總會與那些“糟糕”的人發生化學反應,或是ta們總習慣地把一段健康的關係變得很糟糕。
01
下意識地選擇危險親密關係伴侶
我們可能會搞不懂,為何有的人在愛裡總像是被“下了降頭”一般,每次戀愛總能選中那些別人眼裡的“垃圾”對象,並且一旦選中並建立關係後,無論對方做出怎樣人神共憤的行為,ta們都執迷不悟。
一次次被傷害,又一次次盲目去愛。在哭訴對方的種種背叛時,還要不斷重覆著“但是ta對我很好”。
就像阿初媽媽,女兒一次次地努力從家暴的爸爸手中保護媽媽,結果一轉頭,媽媽卻帶著一身的傷給爸爸做夜宵。
而對於那些健康的、充滿愛意、體貼的親密關係,ta們卻會選擇回避。
對於ta們來說,親密關係中有傷害、總是體驗到被否定拒絕才是自己熟悉的,而被重視、被好好對待的親密關係反而會讓ta們感到恐懼不安。
容易被危險伴侶吸引,往往與個體的內在關係模式有關。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成年人處理他的人際關係的方式,其實是他內在關係模式的投射。
在早期養育過程中與養育者的互動模式會內化形成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並影響著我們往後的人際交往。
習慣選擇並長期處於“痛苦處境”的ta們,或許從小時候就被“教會”了去討厭他們自己,並且在與養育者的互動中也體驗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也不值得被愛。
所以,在ta們的關係腳本中,有一個被挑剔的內在小孩和挑剔的內在父母,認同了被挑剔的內在小孩,尋找著可以充當挑剔的內在父母的伴侶。
帶著這樣的關係腳本,尋找到的也是糟糕的伴侶,建立起來的,也是一段糟糕的關係。
02
習慣性地搞砸一段關係
心理學家馬拉泰斯塔認為,穩定的關係能力——也包括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主要取決於在1歲前能否與撫養者交換快樂的感受。
顯然,對於習慣性處於糟糕關係的人來說,他們沒能從養育者那獲得好的感受,也難以獲得建立穩定關係的能力。
所以,在關係中,可能會去傷害他人,或是攻擊自己,把好好的關係折騰得傷痕累累,潛意識裡把他們的任何一段關係變得糟糕。
“糟糕”對ta們來說才是熟悉的、安全的。儘管痛苦很難忍受,甚至會帶來毀滅,但這種痛苦也帶來一種熟悉感和ta們對自我認知的一致性。
糟糕的關係這也是ta們從小就一直體會到的,ta們能確定的關係。
所以,你明明很愛那個人,但你根本弄不清楚,為什麽每次明明想讓ta知道自己有多愛ta的時候,一出口就成了傷害,然後搞砸一切。
著茗“喪”劇《倫敦生活》的女主角,她的代稱是“Fleabag”,意指 “邋遢的人、骯臟的動物”,這也正是女主的貼切寫照。
她幾乎用自毀的態度搞砸身邊的一切,經營著一家快要倒閉的咖啡館,與男友關係不穩定,經常分分合合,炮友一大堆,習慣性地把事情搞砸和把關係搞得很尷尬。
她是“和諧”家庭中的另類,大家都回避她的工作和生活,覺得她分分合合的親密關係是自己“作”出來的。
但是在Fleabag的角度,在分手—復合的“遊戲”中,她似乎也感受到了被愛與被重視;
有那麽多的約炮男友,也無法給予她穩定與陪伴;
深深的孤獨感,也讓她只能在一段並不滿意的關係中糾結著。
而當初一起合開咖啡店,如膠似漆的閨蜜,因為自己與閨蜜男友的出軌精神崩潰,出了車禍。
Fleabag希望被愛,渴望真摯情感的連接,也強烈想要走出困境,但蕞後總是搞砸一起,收獲的是“一地雞毛”的生活。
在其背後,或許有著她對關係的試探——無論我怎麽作,你都能接納我,愛我!
就像一個嬰兒般,哭鬧只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關注,為了得到媽媽的愛;同時,也希望媽媽能容許ta的哭鬧,在哭鬧後仍能無條件的愛自己。
這種願意和渴求是ta們搞砸關係的動力,也是ta們能在一段傷害自己的關係中留下來的堅持:
“我傷害了你(你傷害了我),但你蕞後卻能夠沖破這一切,在傷害之後還能繼續留在我身邊,真正地愛我”。
這是ta們潛意識中一直沒有實現的願望,一段充滿傷害性的關係,經過重重考驗,蕞終變成一段充滿愛的關係,如同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從傷害自己,變成愛護自己。
不想讓自己再次陷入糟糕的關係,想要改變自己的“吸渣體質”的話,該怎麽辦?
D一,首先記住,除了別人的愛之外,我們還有自己的愛。
自愛也是一種愛,也能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所以,比起希翼別人的愛,不如先學會愛自己,別人有可能離開,只有我們自己不會,自愛是一種更穩定也陪伴我們更長久的愛。
第二,嘗試了解自己的愛情模式。
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人,先問問自己,現在對他的心動有沒有可能不是因為他真的好,而是因為他又觸發了一次我的一些情感開關。這能幫助自己在心動和被吸引中冷靜下來,避免再次重蹈覆轍。
第三,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
一段安全、穩定的咨訪關係本身便是一種療癒。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建立更成熟、健康、安全的內在模式,改變以往的關係互動模式,掌握建立穩定關係的能力。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鼯strong>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