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發現自己“好像不太對勁”。
總是在別人沒說什麽的時候多想半天,一點小事就心跳加快,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有時候什麽都沒發生,我也會突然覺得煩、慌,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
別人以為我只是有點累了,但我知道——這不是“偶爾”的問題。
有一天,我走在街上,忽然呼吸不過來,心跳快到耳朵都是嗡嗡聲。我以為我要死了,去了醫院做檢查,醫生說:“你沒什麽問題,就是有點焦慮。”
那一瞬間我反而更崩潰了——
“只是焦慮”?可是牠一點也不“只是”。
牠影響我吃飯、睡覺、工作,影響我對自己的看法,也影響我怎麽對待我愛的人。
我不是不努力,我是真的快撐不下去了。
OPEN-MIND
1
心理咨詢對我來說
不是“有用沒用”的問題
而是 “要不要活下去” 的問題,我決定去做心理咨詢,不是因為我很“相信牠”,而是我沒別的辦法了。
我只是想找一個人聽我說說,我不想再一個人這麽熬下去了。
第一次坐在咨詢室裡,我說不出話,眼淚一直掉。
記得咨詢師輕聲說:“沒關係,你可以慢慢來,今天我們先把你帶來的這些情緒放下來。”
那一刻我真的有點想哭,可能是因為很久沒有人對我說“你可以慢下來”了。
後來她慢慢引導我說出那些我一直藏著的東西我從小就怕麻煩別人,總覺得要做好才能被喜歡。
小時候家裡氣氛很緊張,我一哭就被說“矯情”、“嬌氣”,所以我學會了什麽都自己扛著。
父母對我的要求很高,成績、禮貌、表現、姿態——樣樣都不能掉隊。
我記得初三時那次數學考了90分,我爸皺著眉頭說:“你是不是這段時間玩太多了?”
那天我第一次胃疼,很久才好。
長大後,我把“不能出錯”變成了習慣。
我追求完美、效率高、總是提前做完所有事,也總是微笑著說“沒事,我可以的”。
但其實內心早已滿是疲憊。我開始越來越難入睡,白天也常常胃不舒服、心口發悶。
有時候一個微信沒回、一個語氣變了的電話,我就開始胡思亂想:我是不是讓人討厭了?是不是搞砸了什麽?
我開始理解我為什麽會這樣, 我不 是“玻璃心”,也不是“太敏感” 。
而是我在學會愛自己之前,就已經被各種恐懼填滿了。
OPEN-MIND
2
心理咨詢沒有讓我立刻變好
但讓我有力氣慢慢好起來
在之後的幾次咨詢中,我們用了 認知行為療法 。我開始學習去分辨
到底是什麽念頭讓我那麽慌?是不是所有“我一定搞砸了”的想法,真的都成立?
我們一起去找出高峰時刻背後的觸發點。
有一次我說:“我就是怕我不好,別人就不理我了。”
她看著我,輕輕地說:“你是不是一直都在等一個人告訴你,你這樣已經夠好了?”
我沒有回答,我只是低頭哭了。
我還記得有一次咨詢結束,外面下了雨。
我站在門口沒有急著走,我覺得自己終於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
不是說我從此就不焦慮了,而是我終於開始懂得怎麽跟牠相處了。
心理咨詢教會我一件很重要的事:不是我要變得“完全沒問題”,而是我可以慢慢看到問題、理解牠、和牠共處。
我開始知道,自己為什麽會這麽怕、為什麽總是擔心別人會不滿意、為什麽身體總是很緊繃。
我甚至開始能在焦慮發作的時候對自己說一句:“你只是又害怕了,但你已經不是那個只能忍著的小孩了。”
OPEN-MIND
3
現在的我還是會焦慮,
但不是盲目焦慮
有時候我還是會睡不好,還是會因為一點點事心慌,但我知道怎麽照顧自己了。
我知道當這些反應出現時,我可以回到咨詢室裡去說說話。
我也知道,那些身體的不適、那些控制不住的擔憂背後,是我一直壓抑的情緒在發出聲音。
後來我們也做過沙盤遊戲。一開始我覺得有點幼稚,但真的擺下那些小小的人物、橋、房子、動物時:
我突然意識到:我竟然一直在用一堵墻,把自己和別人隔開。
我把自己放在角落,把“危險”放在中間——就像小時候家裡一樣,安靜、不靠近、不出錯。
有時我們也只是坐著聊天,不一定每一次都很“治療”,但每一次我都感覺自己更清楚了一點點。
有一次我突然對她說:“我現在不那麽怕坐地鐵了。”她笑著點點頭:“因為你已經開始不把每一次焦慮,當作災難了。”
心理咨詢沒有替我解決所有問題,但讓我有力氣慢慢好起來。
我從一個把所有情緒咽下去的人,變成一個可以說“我真的很難受”的人。
那已經改變了很多了。
OPEN-MIND
4
如果你也常常焦慮
其實真的可以不用再一個人扛
你不需要“嚴重”到什麽程度才值得被看見,也不需要“想開點”才證明你是個合格的大人。
你現在這樣,就已經值得被理解。
心理咨詢不是萬能的,但牠是那個可以陪你一點一點往前走的地方。
就是你覺得你快不行了,或者你只是想找一個不用偽裝的空間,也許心理咨詢可以幫到你,就像牠曾經幫到我一樣。
每一次和心理咨詢師的互動,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你能逐漸看清自己的情緒觸發模式,學會應對焦慮情緒的有效方法。
就像掌握一門新技能,擁有了這些方法,你就有了對抗焦慮的 “有力武器”,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