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晚上我楞是坐到淩晨三點沒睡,電腦屏幕上是改到第三版的方案,鼠標點一下都覺得手腕發沈。腦子裡跟裝了個旋轉木馬似的,一會兒想領導會不會覺得邏輯不通,一會兒又琢磨同事會不會私下說我能力不行,越想心越慌,摸出手機刷緩解焦慮的視頻,越刷越煩躁。
後來我才知道,這勁兒上來的時候,硬扛根本沒用。那些說“別想太多”的大道理誰都懂,可真陷在裡面的時候,根本聽不進去。倒是後來試的幾個小法子,實打實幫我緩過來了,不是什麽玄乎的心靈雞湯,是真能落地的調調方法。
先說呼吸這事兒吧,以前總覺得是噱頭。直到有次開會前,我握著筆的手都在抖,旁邊實習生小聲說“姐你試試慢慢呼氣”。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鼻子深吸四秒,感覺空氣從鼻腔滑到肺裡,然後嘴巴慢慢呼六秒,呼的時候故意拖長音。就這麽重覆了五次,你別說,原本跳得跟打鼓似的心臟,還真就穩了點。後來查了才知道,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慢呼氣能激活身體的放鬆反應,比瞎緊張管用多了。
還有個辦法是我跟心理咨詢師朋友學的,叫“把焦慮寫下來”。有次我因為擔心家人的健康,連續好幾天吃不下飯,滿腦子都是不好的畫面。她讓我找張紙,把擔心的事兒一條一條列出來,旁邊再寫“最壞的結果是什麽”“我能做什麽”。
我當時寫“擔心媽媽血壓高出事”,最壞結果是“突發狀況送醫院”,能做的是“每週提醒她測血壓、陪她去復查”。寫完盯著紙看了五分鐘,突然就覺得那股壓得我喘不過氣的勁兒,松了一半。原來很多焦慮都是因為把事兒悶在心裡,無限放大了,寫下來一拆解,就發現其實沒那麽可怕。
對了,千萬別跟焦慮硬剛。我之前試過“強迫自己不想”,結果越壓制越清晰,就跟你越說“別想粉紅色大象”,腦子裡越全是大像似的。後來我乾脆不反抗了,焦慮上來的時候,就跟自己說“行,我知道你來了”,然後去做件需要動手的小事——剝蒜、疊衣服都行,我常幹的是給多肉換盆,挑土、放顆粒、埋根,手上有事做,腦子就沒空瞎琢磨了。
有次我跟朋友聊這事兒,她笑我以前總追求“完全不焦慮”,其實根本不現實。誰還沒點煩心事呢?關鍵是別讓焦慮把你裹住。就像下雨的時候,沒必要非得跟雨較勁,找個屋檐躲躲,等雨小了再走,實在不行,帶把傘慢慢走也挺好。
我現在辦公桌抽屜裡總放著個小本子,焦慮的時候就寫兩句,或者出去站在走廊裡慢呼吸幾分鐘。上週交方案的時候,我還是有點緊張,但沒再熬夜,也沒再胡思亂想,交完就去樓下買了杯熱奶茶。結果領導說“整體不錯,小細節調整下就行”,那一刻突然覺得,很多焦慮都是自己嚇自己。
你肯定也有過這種心慌慌的時候吧?不是那種大災大難的焦慮,就是日常裡那些雞毛蒜皮堆出來的煩躁。我試的這幾個法子,你也可以挑一個試試。要是你有更管用的招兒,可千萬別藏著,評論區跟我說說,咱也互相取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