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師和家長都會發現:每週一的英語聽寫,孩子的正確率總比週五低;週五能流利背的課文,週一就磕磕絆絆。這並非只是孩子週末貪玩,這背後可能還藏著一個和 “獎勵機制” 有關的心理學現象 ——扇貝效應。
一
什麽是“扇貝效應”?
“扇貝效應” 最早是由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他用鴿子做實驗時,每隔一段時間給鴿子餵食一次,結果發現鴿子會在每次餵食前變得特別活躍,而餵食後則會逐漸安靜,直到下一次餵食臨近時再重新活躍。因為這種行為曲線像扇貝的邊緣,所以被稱為 “扇貝效應”。
簡單來說,當人或動物知道 “只有在特定時間或完成特定任務後才能獲得獎勵” 時,就會在 “獎勵節點” 臨近時格外努力,而在兩個獎勵節點之間則容易鬆懈。這個效應在學生的英語學習中簡直太常見了,尤其是和 “聽寫”“背誦檢查” 這類有明確時間節點的任務結合時,表現得格外明顯。
二
“扇貝效應”的坑你別踩!
“扇貝效應” 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但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讓孩子養成 “臨時抱佛腳” 的壞習慣,導致英語學習基礎不紮實。有三個最容易踩的坑:
1. 「固定獎勵節點」催生「突擊式學習」,知識學不紮實
很多老師和家長喜歡用 “固定時間獎勵” 的方式督促孩子學英語,比如 “每週五聽寫全對就給 10 塊錢”,“每月月考進步就買新文具”。這種固定節點的獎勵,會讓孩子形成 “只為獎勵學英語” 的思維:平時上課不認真聽,單詞不積累,語法不梳理,只在獎勵節點前幾天熬夜突擊。但英語學習講究 “日積月累”,突擊背的單詞容易忘,臨時記的語法也用不熟練。
2. 「單一獎勵形式」導致「動力快速消退」,越學越沒勁兒
不少老師對學生的獎勵方式單一,比如 “聽寫全對就蓋小紅花”,“回答問題對了就口頭表揚”。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因為新鮮感努力,但時間久了,這種單一的獎勵就失去了吸引力,“扇貝效應” 的正面作用會越來越弱,甚至讓孩子產生 “學英語就是為了拿小紅花,拿到了就不想學了” 的想法,聽寫正確率反而比之前還低 —— 因為單一的獎勵已經無法刺激他們的學習動力了。
3. 「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忽視「努力價值」,孩子越挫越沒信心
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獎勵隻和 “結果” 掛鉤,比如 “考 90 分以上才有獎勵”,“背完 100 個單詞才能玩”,卻忽略了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比如有的孩子平時認真背單詞,但聽寫時因為緊張錯了一兩個,就拿不到獎勵;有的孩子基礎差,從考 30 分到考 37 分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因為沒達到 “進步 10 分” 的標準,得不到肯定。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 “只有學好了才有獎勵,學不好再努力也沒用”,慢慢失去學英語的信心。
三
巧用“扇貝效應”
雖然 “扇貝效應” 有坑,但只要用對方法,就能把牠變成促進孩子學英語的 “助力”。結合心理學原理和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三個實操策略:
1.「固定節點 + 靈活抽查」打破 “突擊依賴”
既然固定獎勵節點容易讓孩子臨時抱佛腳,那我們就可以在 “固定節點” 之外增加 “靈活抽查”,讓孩子明白 “英語學習需要每天努力,而不是只在考前突擊”。
比如每週三固定聽寫單詞,同時每天早讀時隨機抽查 3-5 個單詞,或者晚自習時讓孩子當場背誦一段課文。獎勵不僅給 “週三聽寫全對” 的孩子,也給 “隨機抽查表現好”“每天都堅持背單詞” 的孩子。還可以設置了 “每日堅持獎”,只要孩子每天能背 5 個單詞並打卡,一週就能換一張 “免罰券”(比如聽寫錯 1 個不用抄);同時保留 “週三聽寫優秀獎”,但要求必須是 “平時抽查和聽寫都達標” 才能獲得。
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只在週三前努力,而是養成 “每天學一點” 的習慣。
2. 「多元獎勵 + 分層激勵」保持學習動力
獎勵方式要 “因人而異、多種多樣”,才能持續激發孩子的動力。可以把獎勵分成 “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特權獎勵” 三類,同時根據孩子的基礎設定不同的獎勵標準,讓每個孩子都能 “跳一跳夠得著”。
比如對基礎好的孩子,獎勵可以是 “當一次英語小老師”;對基礎中等的孩子,獎勵可以是 “免做一次英語作業”;對基礎薄弱的孩子,獎勵可以是 “發音進步就積分”。還可以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獎勵(普雷馬克原理),比如“聽寫全對可以換一次點歌權”。
分層激勵也很重要,比如設定 “進步獎”:基礎差的孩子只要比上次多對 1 個單詞就算進步,基礎好的孩子要多對 3 個才算進步,具體的數量依情況而定。這樣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 “我的努力有回報”,學英語的勁頭更足了。
3. 「過程獎勵 + 結果肯定」建立長久信心
除了獎勵 “結果”,更要獎勵 “過程”,讓孩子明白 “努力本身就有價值”。比如孩子背單詞時很認真,即使錯了幾個,也可以說 “你今天背單詞特別專注,比上次用的時間少多了,值得表揚”;孩子作文寫得不好,但比上次多寫了 3 個正確的句子,就可以獎勵他 “一張貼紙”。
還可以設置 “努力成長冊”,記錄孩子的 “進步瞬間” :比如 “今天主動問老師一個語法問題”、“早讀時聲音比昨天大了”、“作文裡用了一個新學的句型”,每週五班會時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念出來,並給每個孩子發一張 “努力證書”。
同時,結果肯定也要具體,比如孩子聽寫全對,別說 “你真棒”,而是說 “你這一週每天都堅持背單詞,還自己整理了易錯詞,全對是你應得的!”,讓孩子知道 “獎勵是因為自己的堅持和方法,而不是運氣”。
四
獎勵是手段,不是目的
“扇貝效應” 告訴我們,合理的獎勵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但我們更要明白:獎勵只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手段,不是最終目的。英語學習的真正動力,來自孩子對語言本身的興趣,以及 “我能學好” 的信心。
所以在運用 “扇貝效應” 時,要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比如用英語動畫片、英文歌激發孩子的興趣,用簡單的英語對話讓孩子感受到 “學英語有用”,用循序漸進的任務讓孩子體會 “進步的快樂”。當孩子真正喜歡上英語,覺得 “學英語是自己的事” 時,就不需要依賴獎勵也能主動學習了。
UEL 編輯部
編輯 | Scarlett
審核 | Fred
來源 | UEL公眾號
明師俱樂部進行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明師投稿箱
歡迎您把自己的英語教學經驗方法、優質教學設計案例、教育心得等和大家分享,可成為明師國際教育研究院的簽約作者,更有機會被收錄到《明師說》系列正式出版,與40萬英語教師共同進步,快來投稿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命名為“投稿+作者姓名+手機號”
教學資源、精彩活動、趣味互動
福利折扣、在線咨詢
湖南、福建、川渝、浙江
山東、江蘇、安徽、江西
北京、上海
山西、河北
河南、天津
湖北、廣東
陜西、內蒙
其他地區
請按地區添加明老師, 不要重覆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