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係,親子關係,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你看看隔壁班那個同學,人家每次考試都進前三!"這樣的對話在高三教室裡像空氣一樣稀薄,卻讓無數孩子喘不過氣。當成績排名成為日常標配,當家長的"別人家的孩子"變成刺耳的鞭子,那些躲在角落裡發抖的少年,正在用沈默對抗著看不見的牢籠。
上週我接診了一個叫小林的男生,他總在課間用課本擋住臉,像隻被驚動的刺猬。父母是典型的"比較型家長",每天晚飯後都要把他的成績和班上第一名對比,"你數學比他少5分,英語比他少3分,這差距怎麽拉得這麽慢?"小林的焦慮像藤蔓般纏繞著他的睡眠,連續三個月的失眠讓他在月考時暈倒了。當我翻開他的筆記本,發現每頁都畫著扭曲的天平,左邊是分數,右邊是父母的嘆息。
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比較,而是被看見的勇氣。就像我在心理咨詢室裡常說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種子,有人要長成參天大樹,有人會成為繁花似錦的灌木。"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認知誤區——把成長等同於攀比,卻忘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長週期。小林後來告訴我,他開始在課桌上寫"我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簡單的動作讓他重新找回了自我價值。
面對這種心理困境,家長需要學會用"成長型思維"代替"比較型思維"。與其盯著別人家的成績單,不如關注孩子每天的進步。我曾指導一位母親,把每天的晚餐變成"成長分享會":不是說"你比誰差",而是問"今天有什麽新發現"。當孩子開始講述自己解出的難題,發現的規律,內心的成就感會自然取代對比較的恐懼。
那些被比較傷害的孩子,往往在潛意識裡形成了"自我否定"的模式。我們可以通過"正念練習"幫助他們建立內心的錨點:每天花5分鐘觀察窗外的樹,感受陽光灑在臉的溫度,把注意力從分數轉移到真實的生活體驗。就像我在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常用的方法,讓孩子們在壓力中找到呼吸的縫隙。
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超越多少人,而在於超越昨天的自己。當家長學會用"成長型語言"替代"比較型語言",當孩子開始用"自我對話"代替"他人評價",那些被比較的陰影終會散去。我常常在咨詢中提醒家長: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的劇本來到這個世界,與其用別人的劇本丈量他們的成長,不如用愛和理解澆灌他們的潛能。
記住,被比較的焦慮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而真正的成長是學會享受奔跑的過程。下期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健康的競爭意識,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