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643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他總是莫名心慌,源於7歲時意外受傷
02、他不斷胡思亂想,其實有偏執型人格改變
最近,我們在持續分享患者偉濤的康復經歷,今天已經是第9篇了,感覺就像在寫連載小說,過程跌宕起伏。
偉濤有一個非常頑固的癥狀:他極度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焦慮,尤其擔心自己的個人隱私會泄露出去,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在平常人看來,他有很多擔心純屬鑽牛角尖、自己嚇自己。偉濤自己也能意識到,但他就是控制不住。
光這個問題,創傷修復師Lucy給他進行了多次3PT(精準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修復了很多內隱記憶層面的心理創傷。
這個癥狀已經減輕了很多,但還沒解決,偉濤還是容易過度焦慮!
上一篇分享到,Lucy再次深入到偉濤的內隱記憶層面,尋找並且修復這個問題背後的病理性記憶,沒想到竟然跟他初中時沈迷看《明朝那些事兒》有關!
偉濤把這套歷史熱銷書看了7遍,書裡那些明朝官員鬥來鬥去,動不動就被株連九族。
偉濤看得心驚膽戰,由此還形成錯誤認知:我平常做事情一定要謹慎,不能給任何人留下任何把柄!
這一次3PT之後,偉濤的焦慮情緒進一步緩解了。但他還是有莫名的心慌,後來發現,這跟他7歲時的一次受傷有關,他竟然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以下繼續分享。
01、他總是莫名心慌,源於7歲時意外受傷
那時候,偉濤的臨床心理干預已經接近尾聲了,他很快就要迎來9月份的復學。
但他還是非常擔心自己的學習狀態,還會莫名心慌,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出現不好的結果,他就會反覆糾結、不停自責。
這次3PT(精準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Lucy決定全力處理這個問題:為什麽偉濤會莫名心慌,不自覺地糾結一些不必擔心事情?
此圖為AI生成
Lucy深入到偉濤的內隱記憶層面後,找到了3個相關的心理創傷事件。
第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7歲的時候,他遇到了一次比較大的意外。
有一天,偉濤和父母去親戚家玩,親戚正好在用壓面機做麵條,大人們聊天聊得熱火朝天。
7歲的偉濤覺得大人們聊天沒意思,反而對壓面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只見圓圓的面團被推進去,出來就變成了長長的麵條,就跟玩橡皮泥似的,太有趣了!
他看著看著,居然好奇地把自己的手指伸了進去,頓時,他痛苦地發出叫聲,左手的小手指有一小截被壓面機壓斷了,鮮血從手上、機器上流淌下來。
大人們被嚇了一跳,趕緊跑過來看,偉濤疼得哇哇大哭,滿臉都是痛苦和驚恐。後來,斷掉的指頭部分沒能接回去,偉濤的左手小手指永遠地少了一截。
在內隱記憶裡,他想起自己當時感到極度的疼痛,心裡很慌,有極大的恐懼感,甚至認為自己要死了!
他甚至災難化思維,“我連自己都沒法照顧好,將來要是我有了孩子,肯定也照顧不好孩子,孩子也會遭到各種意外傷害。”
而且,偉濤媽媽當時有點責備親戚,說他們不注意把壓面機收好。偉濤很愧疚,認為是自己貪玩,跟親戚沒有關係。
Lucy將這個創傷修復後,引導偉濤將內心的恐懼情緒釋放出來,還引導偉濤意識到他現在已經長大了,做事情要沈穩,不要那麽毛躁,這樣能夠規避很多意外。
就算意外真的發生了,只需及時處理,調整好心態,吸取經驗教訓就好了,不必因此擔心他未來的孩子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第二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大三的時候。
那時,偉濤已經出現了莫名心慌,每次發生不順心的事,他就會聯想到自己以後的孩子會不會也這樣。
在旁人看來,偉濤想得也太多了!他都還沒結婚生子呢,操心這些也太早了吧!其實,這都是那次手指受傷的心理創傷被激活的表現。
Lucy引導偉濤要有意識降低焦慮,學會沈著、冷靜、理性地處理,而且事後要學會自我肯定,這才有利於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初二的時候,這是他的一段“青春傷痛”。當時,偉濤先後追了幾個女生,但對方都愛答不理。
偉濤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想來想去,認為就是因為自己的左手殘缺了,是個“殘疾人”了,所以女生們不喜歡自己。他非常自卑。
Lucy覺得應該不是這個原因,她在偉濤的內隱記憶層面繼續尋找,發現其實是因為他太“鋼鐵直男”了!
偉濤跟女生說話總是直不楞登的,完全不懂得照顧對方的感受、逗對方開心,甚至還開口就得罪人。
而且,當時本來有其他女生暗戀他、向他示好,但他眼裡只有自己的意中人,對別人的示好根本不領情,還表現得很不客氣,結果又把這些女生得罪了。
Lucy將這個創傷修復後,引導偉濤要有意識地具備一些女生所喜歡的性格特質,比如善解人意、有紳士風度、細心體貼、有擔當、幽默風趣、自信大方等等。
Lucy還引導偉濤要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左手的“殘缺”,等到他的個人能力得到提升、具備個人魅力後,這一點點小瑕疵,根本不是個問題。
第二天,偉濤接受我的高維度強化認知治療。
其實,我和Lucy之前聽偉濤說過那次意外。但偉濤那時覺得,事情都過去那麽久了,他想起來沒啥感覺了,應該沒對他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
但Lucy覺得,對於7歲的小孩來說,這個意外挺大的,極有可能在當時就形成了心理創傷,還有錯誤認知,只不過偉濤在外顯記憶層面不記得了。
這次3PT之後,果然被Lucy說中了。
偉濤自己也很震驚,“這件事我一直都記得,但我當時原來有那麽多情緒、想法、認知,我真是一點兒都不記得了!”
其實,很多患者接受過3PT之後都有這種感覺。有些比較大的心理創傷和事件,患者們還記得,甚至想起來還會難受。
但事件的很多細節、他們當時的具體想法,他們在外顯記憶層面已經想不起來了,所以他們意識不到這些事對自己的重大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要反省自己的不足。
但是3PT能夠深入到他們的內隱記憶層面,就像播放紀錄片一樣,還原當時的真相,患者的感觸會非常深。
我又對偉濤說,他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也像自己一樣,遭遇各種不幸。這種想法可不常見,為什麽他會這麽想呢?
這背後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後續有需要的話,還可以繼續處理。
2天後,偉濤媽媽給我發來喜報,“孩子發自內心地開心,對過往的擔心、對未來的恐懼都明顯減少,也不再六神無主地來回踱步了,大大超出我們的心理預期”。
我與偉濤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
偉濤還主動跟媽媽出去散步,心情很寧靜,並且能靜下心看書,他們都很高興!
02、他不斷胡思亂想,其實有偏執型人格改變
在遇到偉濤以前,只要我和Lucy聽到患者有上面那麽大的改變,我們都會很開心,心裡很欣慰,覺得問題終於解決了。
但自從領教了偉濤癥狀的頑固之後,我們都不敢太開心了,萬一他還有更多的病理性記憶,過段日子又開始焦慮呢?
果然,沒過多久,偉濤媽媽說,偉濤又又又胡思亂想了!
他總是擔心自己說話的時候,門窗沒關好,會不會被鄰居聽到?
他在家裡打電話,剛好來客人了,會不會不小心被客人聽到通話內容?
他經常上網買東西,銀行卡、支付寶、網銀等密碼會不會被盜?
他還想起初中放學的時候,曾經被2名小混混遠遠叫住。他當時撒腿就跑,逃跑成功,但他現在想起來還是後怕……
總而言之,偉濤再次出現了情緒波動。
Lucy發現,偉濤這些窮思竭慮的背後,不只是強迫癥的表現,還有偏執型人格改變。
此圖為AI生成
對於有些事情,他是知道不需要過分擔心的,只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但對於有些事,他是真的認為有很大風險,自己沒有多慮。
比如,他認定了如果別人聽到了自己私下說的話,那就是個人隱私泄露,就是很有可能發生嚴重後果。
偉濤媽媽說他想太多了,他卻覺得是媽媽想得太少了、缺乏安全意識。
而且,偉濤非常喜歡看勵誌視頻,還很容易固執地、嚴格地按照視頻裡說的方法去做。
即便身邊的人建議他理性一點,不要走極端,但偉濤聽不進去,說得通俗一些,他在這些事情上很“軸”。
偉濤媽媽也深有同感,“我這兒子一旦認定的事,就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很偏執”。Lucy決定,用3PT處理他的偏執型人格改變。
在偉濤的內隱記憶層面,Lucy找到了4個相關的心理創傷事件。
第一個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初一的時候。偉濤的數學老師曾對他說,“學好數學,一定不能只看答案,而要認真地摳解題過程,摳細節。”
偉濤覺得數學老師說得很有道理,他嚴格按老師的方法去做,數學成績真的提升了,特別有成就感。
從那以後,他對“摳過程、摳細節”非常在意,覺得學習就得花大量的時間死磕細節,不把每個小細節弄明白就誓不罷休。
第二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初二時。偉濤非常喜歡打籃球,他媽媽給他請了一個教練,教練還叫了很多人跟他打比賽。
球場上的偉濤非常拼命,因為他特別想贏,每一場都竭盡全力去打,總是打到筋疲力盡,整個人都站不住了才願意停下來。
為什麽他這麽拼?Lucy在他的內隱記憶層面發現,他看過很多NBA球星的報導,有些球星對贏球的渴望達到了偏執狀態,把勝利說得讓人熱血沸騰。
偉濤非常崇拜球星們的這種精神,並希望自己也能這樣,要打雞血、要玩命兒地拼,一定要贏!
所以他一上球場就是“瘋狂模式”,教練平時教的注意節奏、拉伸放鬆,都被他統統拋到了九霄雲外,一門心思拼命練。
而且,偉濤有過當職業球員的想法,教練還誇獎過他的“拼搏精神”。偉濤很受鼓舞,反而變得更加偏執了。
Lucy修復了這個病理性記憶,引導偉濤要意識到,NBA球星拼命打球,並非主要為了精神追求,而是因為這是他們的職業,而且這能換來極大的財富。
他們通過打球能獲得高額收入,實現階層躍升。所以,很多球星的心態已經走偏了,不是因為熱愛而打球,而是為了賺錢而極度好勝,達到了偏執狀態。
偉濤完全沒必要像他們一樣,他現在已經打消了當職業球員的念頭,而是選擇了讀研。籃球對他而言只是業余愛好,適當運動,放鬆心身、增強體魄就行了。
第三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上高中時。他當時讀理科,數理化的老師經常對他說,“學好理科,一定要將細節摳到位!”
這下完了,本來偉濤初中就摳細節,現在連高中老師也這麽說,他更加自我施壓,要求自己必須把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如果成績不好,那肯定就是細節沒摳到位!
偉濤的心理壓力大到爆表,有時,他想打打籃球,釋放壓力,可是一打籃球又走極端,一來二去,偏執型人格改變也就逐漸形成了。
第四個創傷事件也發生在高中。有一次考試,偉濤超常發揮,前所未有地“殺”進全年級第10名。這可把他高興壞了,晚上做夢都能笑醒。
他美滋滋地復盤,這次為啥考得這麽好?他認為,主要是考試當天的狀態非常好,這可能與考試前一天、還有考試當天午睡得好有關。
於是他偏執地認定,只有休息好了,才能考得好。他為了再次取得好成績,總逼著自己中午一定要午睡,晚上一定要早睡,而且必須趕緊睡著。
可是,有了這樣的偏執想法,他反而睡不踏實了。只要有點兒入睡困難,他就焦慮,擔心考試考不好,這又加重了焦慮,狀態不好,學習成績反而下降了。
偉濤心裡更急了,更加認定就是因為沒休息好,所以學習成績下降,陷入了惡性循環。
其實,考試考得好的因素是多樣化的,肯定不只有睡覺睡得好這麽一個原因。
Lucy在偉濤的內隱記憶層面發現,他那次之所以超常發揮,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他那段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心無雜念;而且,每次學習結束後,他也能夠完全放鬆,快速入睡。
說白了,其實主要是因為他那段時間心態很好,該專注的時候專注,該放鬆的時候放鬆,做到了張弛有度。
Lucy修復了以上創傷後,引導偉濤不管做什麽事情,都不要過於偏執,要帶著“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良好心態,平和地去解決每一件事,別太鑽牛角尖。
第二天,偉濤接受我的高維度認知行為治療。他告訴我,他以往從沒覺得自己偏執,但通過這次3PT,他才有了這個覺察:“以前的我,太軸了”!
我還告訴偉濤,聽別人講話或看視頻時,要有理性的判斷,盡量做到全面、積極地理解別人的真實意思,而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理解走極端。
臨床心理干預進行到這裡,偉濤已經有了巨大的積極改變。
他自習、看書的時間越來越長,效率越來越高,學習狀態逐漸恢復;他跟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好,也不再那麽害怕社交。
偉濤自己也說,“我感覺我正在走向康復!”
但沒想到,偉濤其實一直隱瞞了一個問題,一個他難以啟齒的問題——與“性”相關的精神心理癥狀!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到底有什麽見不得人的秘密?下一篇案例文章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