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上的不適,如發燒、鼻塞流涕、頭痛、出血、腹瀉,我們很容易察覺出異常。相對於這些軀體疾病,精神上的異常似乎比較難判斷,也容易被忽略。
“5+3”判別法
如何判斷一個人精神健不健康、正不正常呢?通常可從下面5個層面來判別:
1.情緒
能否正常表達各種情緒?情緒過高還是過低?或是過於平淡?
2.感覺
知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正不正常,是否出現感覺異常(如幻覺、幻聽)?
3.思考
思考的內容是否恰當?是不是偏離現實或違反常理?是不是胡言亂語?
4.行為
是合乎常態,還是舉止怪異?是否存在行為孤僻、不動不語?或感到行為不受自己意願支配。
5.認知
判斷力恰不恰當?定向力清不清楚?注意力集不集中?記憶力好不好……等。
根據上面的5個層面,部分精神疾病確實很容易被辨識出來,如精神分裂癥,牠的情感、思維、行為偏離正常軌道,和正常人的狀態有很大差異。而且這些癥狀如果用藥物去治療很有效,可以讓我們很清楚地知道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但,如果說以上5個層面有任何問題就是精神「不正常」,那就太武斷了。
打個比方,一個人緊張、焦慮,是因為明天他即將面臨一場重要考試(正常壓力),考試結束後,這種焦慮就會隨之消失,癥狀輕且短暫,對生活、工作影響不大,那表示他只是一般的情緒問題。但如果癥狀加劇,持續時間較長,且影響生活,那可能就達到了精神疾病的程度。
所以,判斷時很有必要參考以下3點:
(1)癥狀發生的頻率、嚴重程度、持續時間;
(2)是否能通過自我調節而緩解,或覺得難以掌控;
(3)社會功能(工作、生活、社交等)是否受影響。
具體剖析
現代人常常把「抑郁」、「強迫癥」、「社恐」等掛嘴邊:
"這月我的業績又沒達標,哎,我又抑郁了"
"這個地方你已經查了10遍了,是不是有強迫癥啊"
"我一想到要在大會上演講,就心跳加速、渾身哆嗦,我這怕是社恐吧"
那麽,如何區分是一般的情緒問題,還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呢?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
01
抑郁情緒vs抑郁癥
抑郁情緒像龍卷風,來去匆匆。而抑郁癥不僅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應答遲鈍,而且行動力下降、意誌消沈、毫無活力,甚至感覺了無生趣。
我們具體看下如何區分抑郁情緒和抑郁癥。
如果覺得自己有較明顯、較長時間的抑郁情緒,不要掉以輕心,記得及時就醫~
02
強迫癥狀 vs強迫癥
對於強迫癥來說,會有兩大癥狀表現:
1.強迫思維(如看到打火機,就會聯想到炸藥爆炸的恐怖場景、反覆琢磨1+1為什麽等於2,地球為什麽是圓的而不是方的等沒有意義的問題等)
2.強迫行為(如總認為手很臟,反反覆復去洗手;上下樓梯一定要先邁右腳,如果邁錯腳,就要退回去重新開始等)。
這些不受控制的行為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他們也為此苦惱不已。
如何區分強迫癥狀和強迫癥呢?
03
焦慮情緒 vs焦慮癥
焦慮其實和喜怒哀樂一樣,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當我們在面對困難或壓力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情緒,但這種焦慮情緒會激發我們內在動力,讓我們做好面對困難的準備,應對困難,解決困難。等困難解決後,這種情緒也就隨之消失了。
而焦慮癥的焦慮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範圍,對我們的正常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甚至不能進行正常生活。
焦慮情緒和焦慮癥之間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04
自戀 vs 自戀型人格障礙
有人笑稱,以前如果想知道自戀長什麽樣,需要到精神科門診去尋覓;但現在只要上網轉一圈,就可收獲一堆實例,自戀之花到處盛開。
自戀是對自身的一種欣賞,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凡事走了極端,就成了病;自愛自重過了度,從量變到了質變,就成了一種精神疾病:自戀型人格障礙。
與正常的自戀相比,自戀型人格障礙者過度誇大自己的才能、成就和價值,有一種不切實際的自大感,需要別人不斷讚美,要求別人把他當作特殊人物對待。他們的這種自戀特徵,對他們週圍的人造成痛苦,令人無法忍受。並且他們往往只能體會和理解自己的感受,無法理解、關心他人。
寫在最後
從健康到疾病是一個連續譜,正常與異常之間該在哪裡畫出分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醫學問題,精神疾病的診斷是一個非常細化的流程和嚴格的過程。當我們出現心理或精神上的不適時,切莫自己下結論,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就診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