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選自《沒關係,別在意》; [美]邁克爾·熱爾韋,[美]凱文·萊克 著; 余相宜 譯; 中信出版社 2025.3
*「文藝學薦讀」每週一至四(法定節假日除外),推送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相關文摘,歡迎閱讀、推薦。
文藝學 薦讀
身份認知是 FOPO 最肥沃的滋生地之一。我們的身份認知取決於自我身份如何構成。面對他人意見的攻擊,身份認知可能會導致我們緊張脆弱、不堪一擊。在以下3種不良的身份認知情況下,他人意見如同刀劍一樣攻擊我們,威脅我們的生存:(1)自我認知與真實的自己不符;(2)自我認知過於狹隘,無法接納自己的全部;(3)自我認知過於封閉,無法吸收新信息,接納自我成長與改變。
身份認知是我們對自我的主觀認知,牠建立在個人的經歷、信仰、價值觀、記憶與文化之上。牠是一組不與任何人共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我們通常在與他人的關係或跟他人的比較中獲得身份認知,牠為我們提供參照,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複雜社會中的位置。
在與週遭世界的關係中定義自己,從而給他人留下清晰的印象,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構建身份,是因為牠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複雜社會中的位置,減少我們的主觀不確定性。當迷茫無措時,身份認知是支撐我們的最後一股力量,但這種力量來自對“這就是我”的確定性。如果我們並不真正理解自己,或對自己的認知完全來自外界,那就會為錯誤的身份認知付出高昂的代價。
身份認知來源於多方面因素:種族、性別、性取向、人際關係、家庭、工作、興趣、國籍、信仰、宗教習俗和群體關係等,但牠不由任何單一方面所決定,也不是簡單地表現為單一的身份角色。牧師、老板、母親、飛行員、作家、學生、運動員、企業家,這些明確的社會身份隻代表我們在做什麽,不能代表我們是誰。
我們經歷人生,不斷獲得經驗與知識,並將所獲知識應用於生活中。在此過程裡,身份認知也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在劉易斯·卡羅爾的經典小說《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年輕的主人公掉進兔子洞,進入了奇幻世界,遇見各種擬人化的角色。在經歷了一連串身體變形之後,她遇到了一隻毛毛蟲。毛毛蟲問她:“你是誰?”她回答:“我是……現在我不太清楚,明明今天早上起床我還知道自己是誰,但那之後我變來變去,變了好多次。”
身份認知具有連續性,無論身體和心靈如何變化,一個人在10年前、10天前和今天始終都是同一個人。
是什麽聯結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使你成為“你”的本質屬性是什麽?歸根結底,身份認知是指人們如何回答那個終極問題:“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