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理咨詢師正確的從業路徑是對自己也對這份職業負責任的態度,至於你都應該了解哪些訊息,做怎樣的準備,又怎樣進入專業、規範的學習體系?可以接著往下看。
01
你準備好了嗎?為什麽想要入這行?
成為咨詢師不容忽視的首要環節是評估的過程:你是否已經決定好加入並且認可這個職業?你決定投入多少精力?你自身能夠承受付出的經濟、時間比重是多少?你是否對人的內心世界充滿好奇?或你只是注重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
很多人半途而廢並非因為不善於學習而緣於社會支持不夠;也有一些人僅僅是自身有問題需要解決,並沒有真正對人、對整個人類發展過程的好奇......所以請在對自身評估上多投入一點,這樣更能明確如何走好這條路。
從事這個行業的過程也是不斷去認同這個行業、確定自身是否適合的過程,最終一個人有沒有成為心理咨詢師緣於很多綜合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你踏上這條路,即使哪天停下來了,也不會後悔。
咨詢的過程是靠想像得不出來的,必須通過實踐獲得,就像人生一樣,要踏入這個行業必然經歷實踐。每個準備入行的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這需要跳出舒適區。
人本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來到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都想要更多的幸福感和快樂感——曾經被別人艷羨的擁有的東西並不被自己完全認可,他們需要在自我認識之後努力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種狀況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不能成為詬病心理咨詢行業的理由。當然,很多心理咨詢師確實有自身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通過心理咨詢師的身份去解決和面對他們的困難,這是不能否認的現實。
除此之外,你為什麽偏偏選擇心理咨詢師這個行業?這有共性、也有獨特性的一面。作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途徑,這本身就需要我們探討、面對和思索,可能每一年每個時刻你給自己的答案都不同,需要長期面對和體會。
02
提綱挈領,簡單的事情重覆做。
1.個人成長先行。
心理咨詢師的個人成長指的是其本人作為來訪者接受咨詢、經歷個人探索和成長的過程。咨詢最終靠的是咨詢師作為一個人的整體跟來訪者進行工作——作為一個真實的、足夠了解自己的人非常重要。咨詢師的個人成長是永不停歇的,這是一個靠譜的心理咨詢師成長的先決條件,也是核心。
咨詢師為什麽要做個人成長?
有人抨擊“咨詢師是用個人體驗(成長)來標榜自己,將此變成一個宣傳的標籤,或者標榜的手段”。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咨詢師或所謂的咨詢師都認同這樣的方式。
但個人體驗依然有必要——在這份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中,咨詢師自身是唯一的工具,如果不對自身了解更多一些,很容易“誤導”自己或者來訪者而不自知。
通過自我成長可以幫助咨詢師對自身進行整合——有些經歷和閱歷用得好可以幫助自身成為更好的咨詢師,但也可能是咨詢師道路上的阻礙。經過專業的訓練和打磨(重新從專業的角度對自己進行整合、整理和梳理)是很重要的,關係著能否用好自身的這些閱歷和經歷。
作為來訪者的一面鏡子,如果不把自己“擦”乾淨,怎麽能做好給來訪者映照的工具呢?有些“刻痕”確實是去不掉的,但是咨詢師至少知道自身都有些什麽“刻痕”。當然,這是理想化的狀態,因為有些隱藏的刻痕可能你一輩子都不知道。所以,保持持續的學習、對自己的覺察和體驗是心理咨詢師從業的一個基本要求。
對於咨詢師來說,“認識自己”不算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要進行的一條成為合格咨詢師的道路。
舉個醫學領域的例子作類比
多位外科醫生參加了一場聚會,期間突然發生了地震,大家在接下來的救援過程中作為醫生開始搶救受傷的人。可是,他們恰恰忘記了自己。
後來,現場中他人多次勸阻之下都沒有停下來的那個醫生被發現吐血、內出血,在進行全面的檢查後,得出來的結論是:任何拯救他的措施都為時已晚。
這就是在毫無自知的情況下拼命的努力秉持著最熱情的、最本能的願望去救助他人可是恰恰忘了救助自己的例子。
從咨詢師的角度來看,這是在告訴我們:一定是要帶著“自我覺察”工作。在那樣的搶救現場進行那樣的救助,那個外科醫生倒下了——把這個現實狀放到咨詢室來看,一樣是有可能發生的。作為咨詢師要盡量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最必要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做自我成長。
每個心理咨詢師都要經歷如此過程:從內心真正地承認自己是一個病人,這很難。一個咨詢師早期去做自我體驗可能僅是工作遇到困難,彼時的ta根本不是真正的來訪者。直到有一天ta終於開始在體驗師面前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這時ta真的成了一個病人:這位“來訪者”有脆弱的一面,而且很多關於ta自己的東西ta其實並不知道。
出現了這一刻,這位心理咨詢師才真正理解ta的來訪者們——他們來到咨詢室時是遇到了多少困難。這一點也說明了心理咨詢師做自我體驗的重要性。
一個人選擇這個行業的時候,似乎也投射出其試圖要拯救自己的一部分的內在需要和動力。所以很多咨詢師選擇這個職業實際上某種程度是自我的一種延續或者升華,而當這個動力中存在自身的需要,一定會在咨詢工作中折射出這些需要,所以必然會影響、干擾到工作。
問:那麽,對於咨詢師成長的方式而言,一對一體驗效果更好還是團體體驗效果更好?
答:
從一個人成長整合的角度來說,一對一和團體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有的情況可能是要做一對一咨詢,比如早期的時候內心還比較弱小,這時是沒法參加團體的,你會害怕到一個團體裡面暴露自己。
到一定時候,團體和個體同時進行對個人成長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團體有這樣的好處:有時候到了一定程度咨詢師被卡住、一直突破不了,在團體的氛圍裡不得不促使自身去面對自己,“借了團體的力”更好的看到那些自身不太能夠覺察和看到的部分,包括在個體咨詢沒法觸及的部分。
另外,團體中每個人都提供一面鏡子,而在個體咨詢裡一對一進行只有一面鏡子,所以團體事半功倍。
參加團體的前提是:你要有勇氣。另外,一個安全的團體要有一個具備勝任力的帶領者。
無論是一對一的體驗和團體的體驗都需要開放。如果咨詢師真想成長,就要真誠、投入,要有勇氣。體驗的過程就是面對自己的過程,這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
2.理論實踐同步向前。
心理咨詢不是簡單聊天,是有理論基礎的言談舉止。
理論要一定要學而且要學的非常精進,“在經驗當中去學習”(比昂語)。哪種流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需要咨詢師將理論納入到人格體系當中,內化理論。心理咨詢是一門經驗式學習的科學,其成長方式就是理論體驗——將理論和實踐不斷地相結合,要實踐也要學習,是交替融入的學習方式。
剛開始看專業書可能有些艱澀,有了實踐經驗之後再去看書時會對理論的理解逐漸透徹。學習任何一個流派都要精簡、要持續,作為一個剛入行的心理咨詢師,如果要學精神分析,就先在這個過程中做體驗、停留......而非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
咨詢的前三年建議學習三樣東西:傾聽,反應,共情。這是最基礎的,也需要實戰的訓練,咨詢師要真的能夠停下來、靜下來。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也非常艱難。
在咨詢裡面有了一些體會之後,咨詢師會對頭腦層面的理論知識重新感覺:這個理論寫得挺好,那個老師講得拍案叫絕。同時,咨詢師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困惑,比如學過的理論好像解釋不了這個個案......
心理咨詢是一門經驗的科學,咨詢師要不停地重新回到最起源的理論甚至追溯到更早,比如從弗洛伊德的成長經歷重新去看這個流派的理論……在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咨詢師可以把一些理論內化,從而可以更好地去運用這些理論。
咨詢過程請接受督導,督導是給新手咨詢師一個過程去認識咨詢是怎麽進行的。完成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理解職業的內涵,即所謂的完成“職業認同”。當咨詢師去內化這些執業的行為時,你的生活方式也在相應的發生一些改變和調整。
——文章整理自網路,侵刪。
PS:
盟略心理中心
2025年新一期心理咨詢師基礎班
正在火熱報名中!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你們
還在猶豫什麽呢?
趕快來加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