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當我們暢想火星定居時,腦海裡可能首先浮現的是先進的火箭、充足的食物儲備,以及能抵禦輻射的堅固基地。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人的性格,在這場火星移居計劃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呢?
最近一項研究,利用 ABM 模型來預測維持火星定居點所需的人數。這個模型著眼於四種基本人格類型,模擬群體在面對挑戰時的反應,以及定居者之間的互動。這四種人格類型分別是:隨和型,競爭性最低且攻擊性低;社交型,競爭性中等,外向又善於社交;反應型,具有中等競爭性,努力應對日常事務變化;神經質型,高競爭性、高攻擊性,還難以適應無聊或日常變化。
研究人員給每個人設定了生命條,生命條耗盡人就 “死亡”,一旦有個體死亡,就會補充一個相同個性的新 “火星人”。他們分別建立了從 10 人到 170 人不等的多個群體,模擬了 28 年的火星生活。結果令人驚訝,如果大多數人性格合群,維持一個群體所需的最低人數僅 22 人。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突發事故和與其他定居者互動產生的壓力,會影響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隨和型性格脫穎而出,成為最受歡迎的類型,性格隨和的火星居民,生存幾率更高。而神經質型的人就沒那麽幸運了,他們適應能力最差,死亡率最高。在群體生活中,神經質人格會備受煎熬,只有當這種性格的人占比足夠低時,群體才能穩定下來。很明顯,神經質心理的人,從與他人交往中獲益最少,應對能力低,在人際交互中受到的負面影響最大,不太適合群體生存。所以,從研究結果來看,想要建立長期穩定的火星移居地,減少或消除神經質性格類型的人似乎很有必要。
但也有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認為牠存在很大局限性。比如,模型假設移居地的基礎設施,像建築物、車輛和其他設備都是提前準備好的,並非由第一批居民自行建造;第一批火星居民還被設定從一個微型核反應堆獲得持續七年的能量;而且模型僅僅模擬了前 28 年的火星生活,只要至少有 10 個人存活到任務結束,實驗就被認定為成功。當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在火星創造一個能自我維持的文明時,這些設定就顯得過於理想化了。法國研究人員就提出,最少需要 110 人才行。畢竟對於一個聚居地而言,一個小小的爭端或衝突,都可能引發一場災難,僅僅考慮四種性格類型,實在是 “過於簡單”。實際上,在火星建立和維持一個簡化文明,需要更多具備廣泛知識和技能的人,來克服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更關鍵的是,一個火星聚居地要想長期延續,顯然需要比 22 個人多得多的基因庫。不然,火星嬰兒可能會不斷遭遇近親繁殖問題,這將降低成功移居火星的可能性,甚至增加疾病或生理缺陷消滅他們的幾率。早在 2018 年,就有研究人員計算出,要產生一個可在基因上不斷延續下去的人類群體,至少需要 98 個人,火星上想必也需要類似數量。
總的來說,人類之間的互動遠比這些模型複雜得多,模型只是簡化了事物,讓我們能看到一些大致趨勢。只有把活人關在模擬的火星棲息地裡,才可能發現隨之而來的大多數問題。所以,對於如何安排合適的團隊結構,以實現未來的火星移居任務,目前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想想美國宇航局(NASA)在 2015 年進行的模擬火星實驗,6 名科學家被 “關進” 模擬火星的封閉環境中生活了一年。在這次實驗裡,科學家們普遍覺得精神壓力和無聊才是最大的敵人,而樂觀積極、樂於助人的性格,是抵抗壓力的最佳方式。其中一位參與者巴辛思韋特曾說,他有時感覺 “無聊得要命”,這種感覺會讓人變得極其敏感、情緒化,別人發出的一點小噪音,平時根本不會留意,在那兒卻能讓人火冒三丈。德國科學家海尼克也表示,與世隔絕帶來的 “最大敵人之一就是無聊”,“如何與人和諧相處是最重要的課題,必須有意願、有能力適應他人,做出妥協”。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參與者們努力讓自己忙碌起來,有人在實驗期間兼職攻讀學位,有人發表報導文章,還有人學習烹飪技法。
由此可見,火星定居不只是技術和物質的較量,更是對人類性格和心理的巨大考驗。在未來,當我們真的準備邁向火星時,先別急著挑選最強壯、最聰明的人,性格測試或許得成為一項關鍵的篩選標準。
好啦,今天關於火星定居和性格關係的內容就分享到這兒啦!希望大家能從中學到新知識。記得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點贊關注,好運就會常伴你左右喲,咱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