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都會伴隨著對考試的恐懼,“考砸了”對他們來講就意味著“我完了”“我再也不會有未來了”……這是一種常見的“災難化思維”。這種負向的思維模式會將我們遭遇的挫折無限放大,當一個人的思維內容偏離現實的程度越大,他所承受的焦慮、恐懼就越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曉霆表示,“災難化思維”往往源於一種本能的需求,即:渴望遠離不確定性與失望的感覺,因為那樣會引起“羞恥感”。比如,有些人非常恐懼社交場合,總擔心自己會被人嘲笑,腦海中便不斷浮現出自己呆若木雞、無比尷尬的情景。他們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選擇不主動,然而這並不能真正解決困境,反而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孤獨、封閉。
那麽,為什麽我們總會誇大事情的嚴重後果,甚至到一種“極其可怕且無法挽回”的狀態?
王曉霆解釋說,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擁有一個或者多個高要求、高控制的養育者,他們不允許孩子犯錯,就容易導致孩子建立“必須要做好每件事”的信念。孩子因為害怕犯錯受罰,於是小心翼翼地去察言觀色,依靠外界的評價系統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對於犯錯、出醜等結果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
當被“災難化思維”控制時,你會發現生活的動力不再源於意義感和價值感,而是被恐懼感所驅使,仿佛做任何事都是為了不發生糟糕的事,而這些所謂“糟糕的事”,往往是被“災難化思維”無限放大後的產物。
劃重點: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持什麽樣的心態。
“擺脫‘災難化思維’最好的方式就是心理治療,當然你也可以進行自我療癒,具體做法是:你可以寫下‘讓自己擔心的事件’,分析‘可能出現的具體糟糕的結果’,思考‘導致這些結果出現的原因’,對照‘實際結果’,就可以發現‘阻礙糟糕結果出現的因素’。”王曉霆還建議,“自我覺察”是一個相當有用的自助工具,能幫助我們區分現實和想像,當出現“災難性思維”時,試著覺察腦中浮現的詞語和畫面,並從中抽離出來,迅速地將注意力放到當下所做的事情上……這樣反覆練習之後,便會逐步獲得“掌控感”,從而擺脫“災難化思維”對自己的控制和傷害。
記者 / 張雯婧
編輯 / 樊陸佳
圖片 / 網路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