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的一個提問:
12歲女兒天天玩手機,黑白顛倒,不做作業,成績下降後厭學拒學。讓她交出手機她說想跳樓,怎麽辦?
沈迷手機的孩子到底怎麽了?
孩子究竟為什麽沈迷手機無法自拔?
孩子沈迷手機背後的心理需求又是什麽?
當今社會,兒童青少年對手機過度依賴、沈迷,甚至成癮,是無數家長的教育煩惱。
但同樣是玩手機,有些孩子沈迷其中,但有些孩子卻不沈迷。
當我們不能真正關照到孩子的內心的時候,便永遠也無法解決沈迷玩樂的問題。所以,孩子背後缺乏的需求,從而沈溺電子產品的原因,才真的值得我們去深思。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在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詢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孩子們沈迷手機是表象,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心理危機。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少不了玩耍娛樂,需要豐富多樣,富有創新的玩耍體驗,更多需要體驗人際互動、情感交流,精神層面的溝通。
當孩子沈迷於手機時,其實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孩子除了玩手機還能幹什麽?怎樣才能讓他們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有些家長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會有意識地帶孩子出去看世界,比如旅遊等等。平時會帶孩子一起散步,打打球,或者和小區的孩子一起玩,週末去公園、圖書館或者組織和小夥伴一起的聚會等。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沈迷手機,因為在生活中不只有玩手機是讓他覺得高興的事情,他們長大了也會自己安排社交和玩樂項目。
但並非所有家長都能做到以上這樣,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偷懶,沒有去引導孩子打開豐富世界的大門,甚至為了圖清淨把手機給孩子玩,孩子除了玩手機沒有可替代的娛樂活動。
很多孩子壓根沒有時間玩,每天不是學習就是枯燥的作業,很少與人交往,甚至有些“社恐”。
如果一個孩子除了每天被安排學習,或是居家宅著,現實生活讓他們覺得如此呆板和無趣,當他們無法獲得娛樂需要時,他們會去哪裡找呢?
答案就是那些網路社交平臺,在手機上獲取快樂是最為簡單直接、方便快捷的,躺著坐著都能獲取信息。
用手機看短視頻、玩小遊戲都是一種高刺激行為,能夠讓人獲得短期的快感,這種唾手可得的多巴胺讓孩子沈迷其中,別說孩子了,就是連大人都刷手機停不下來。
在心理咨詢室中,有很多孤獨、空虛的兒童青少年。
克萊茵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求和客體的連接。
不論孩子還是成年人,天生喜歡和人建立聯繫,喜歡和真實世界建立連接,如果屢試屢敗,才會退而求其次,到網路世界去尋求鏈接感。
孩子在小時候精力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爆棚,是最想與父母連接的時候,所以自然少不了不分場合的對父母的糾纏。
之前曾在某餐廳看到這樣一幕,爸爸和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都在玩手機,媽媽從洗手間回來就把手機搶走了,於是父母都在玩手機。
男孩一開始傻坐著,感到很無聊,就開始問父母十萬個為什麽,父母很不耐煩,都不搭理他。
好不容易上菜了,男孩開始和服務員尬聊:姐姐這是什麽菜啊,好吃嗎?我在幼兒園吃過XX,……
服務員走開後,兒子又無聊,開始哭鬧,說我不想吃這個,一邊幹嚎一邊打滾。
這個男孩在不停地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看看他,希望和父母連接,然而父母就像“消失”了那樣,仍然專注地盯著手機,不理他。
也許過了五六年,男孩的父母會求助:12歲男孩沈迷手機,怎麽辦?
可是,我們得問問父母,孩子除了玩手機,還能做什麽呢?
你們親手斬斷了與孩子的連接,養出了一個孤獨的孩子。
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父母卻視而不見,甚至很多家長為了給自己找片刻清閑,直接給孩子扔個手機,放個動畫片,搞個小遊戲,或者隨便在D音找個題材的視頻讓孩子自己刷,極少數家長會耐下性子放棄自己的休閑時間陪孩子做無聊的遊戲或者解答孩子幼稚的問題。
孩子感覺不到被家人愛,缺乏父母的高質量陪伴,缺乏與現實世界的情感連接。沒有人關注他,沒有人陪他,沒有人需要他,沒有人讓他感覺到他很重要。所以孩子選擇手機為最好的朋友來陪伴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隻習慣與手機的連接,或者說已經失去了與人連接的能力,不習慣人的陪伴了。
“我是一個學渣,唯一被別人說過厲害的地方,就是在遊戲裡。”
有些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評價過低,經常批評和打壓孩子,對孩子的行為表示不認可,讓孩子覺得在現實世界很受挫。
還有一些家長,情緒不穩定,經常指責孩子,跟孩子說話時暴跳如雷,讓孩子覺得跟家長說話還不如跟手機裡的人說話。
孩子沒有機會去體驗成就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樣的孩子就會在手機遊戲裡尋找成就感。
在遊戲世界,他們可以得到勝利的感覺,每當自己闖關的時候,就會收獲掌聲、小禮物或者新的權益之類,孩子能及時獲得認可,非常有成就感,感到很開心,所以就喜歡玩遊戲。而且,孩子在遊戲裡的容錯空間是很大的,輸了是不會被批評的,而是被鼓勵下一次一定能夠成功。
“只有拿起手機時,我才能做我自己。”
“我知道這個遊戲裡的一切是我自己獲得的並真正隻屬於我自己的。”
在心理咨詢接待的網癮案例中,大部分青少年對父母有敵對情緒。
很多沈迷手機的孩子,背後是強勢控制的家長。有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就像一個牽線木偶般被家長牽著走,沒有什麽自主權。
比如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控制比較多,孩子又無法反抗或反抗無效的情況下就會在心中有怨氣,他可能就會把不良情緒發泄在玩手機上。
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孩子,更容易開始出現網癮的問題。在青春期之前,他們也許曾經是父母眼中的“懂事的乖孩子”。上了初中後,他們有了更強的自我意識,力量感也強了,希望能夠活出更真實的自己,所以他們會通過叛逆父母之前對他們的控制來表達自己。
一方面在手機裡他不用聽從父母的安排、老師的管教,也沒有必須要做的任務或必須要完成的內容,他可以肆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計劃、行動和決定,享受著滿滿的自主權和掌控感;
另一方面,孩子通過玩手機遊戲來對抗父母,打敗父母對他的控制,你越禁止他,他越是要對著幹。
這個時候手機和遊戲本身的意義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親子之間的對抗,所以我們就要從建立關係和調整情緒入手。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手機可能是他們逃避現實困境的有效方式,或者說是一種自我保護。
孩子在沈迷手機之前,可能已經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學業、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甚至自我認同困惑)感受到了壓力、疲憊、焦慮,挫敗感,無意義感,或者是失敗感。
現代教育中很多孩子根本沒有釋放壓力和焦慮的重要途徑,玩耍時間不僅在校內被剝奪,校園之外也是無縫連接的補習和興趣班。特別是在一些規矩大過於一切的家庭中,孩子活得非常壓抑,生命力被抑制,攻擊性無法得到釋放,只能通過打遊戲來緩解。
有的孩子在學習上遭遇挫折,當手機遊戲的誘惑和繁重的學習無法兼顧時,青少年很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力,加上家長的期待值與青少年自身的能力不匹配時,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沈迷遊戲。
有些孩子在學校人際不適應,週圍又沒有人可以及時給予自己幫助和情感支持,只好選擇網路來逃避這些現實的痛苦。一個網癮的孩子說,在玩網路遊戲時,大家組團打遊戲、互懟很吸引他,而在學校,自己卻很少和同學一起玩,也不想跟同學有太多衝突。
有的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吵架、打架,或者一方出現婚外情,父母生活不幸福,孩子也長期小心翼翼和緊繃。在這種不良氛圍中,孩子內心非常崩潰,只能通過手機排解內心的苦悶,或者在遊戲中麻痹自己,或者找人聊天獲得內心安慰。
有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管束太嚴,太焦慮,和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感到被壓抑,被限制,被強迫,心理負擔很重。
在心理咨詢接待的青少年沈迷手機案例中,很多孩子一開始被家長認為是手機成癮者,最後卻發現患有抑郁癥或者躁郁癥。
沈迷手機,只是他們緩解現實痛苦的行為表現。至少,他們在沈迷於手機時,快速分泌出來的多巴胺會讓孩子短暫地忽略痛苦。
只是,這種讓自己免於痛苦的方式,是有代價的。
人們可能會變得沒有自制力、對手機有依賴性、無法正常社交......這往往又加重了他們對手機的沈迷,導致惡性循環。
當孩子習慣了用手機來逃避痛苦,這也降低了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變得更加焦慮、脆弱,抑郁。
孩子沈迷手機需從多方面防範,不能只看到孩子玩手機的表面,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從根源去解決。
如果孩子還處在迷戀手機的初級階段,父母要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內心的困境。
要了解孩子喜歡手機的原因,學習壓力大、厭學、情緒困擾還是缺少朋友……如果孩子通過沈迷手機來逃避壓力,玩手機讓孩子獲益,家長要幫助孩子解壓減負,接受孩子的平庸。
多陪伴、支持孩子,當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互動是快樂的,他沈迷手機的情況就會減少。父母可以通過合理約定手機使用時間來限制使用,同時多引導孩子出門運動、社交,培養其他愛好。
若孩子對手機過度依賴甚至已經成癮,那麽此時孩子離開手機會產生戒斷癥狀,比如,焦慮、抑郁、煩躁、厭學,戒斷的應激反應甚至會引起自殘、自殺行為,這種情況下父母務必要謹慎處理,可以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在專業的咨詢師的系統引導下,調整自己的情緒,改善家庭關係和親子間的溝通方式,對孩子建立手機規則,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管理從一點點的減少開始,分階段讓孩子慢慢回到正軌。
圖片來源:紀錄片《智能陷阱》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