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以真誠地、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態度解讀來訪者的內心與行為。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同感來訪者的感受、尊重來訪者的情感,讓來訪者感受到安全、接納、平等、尊重的咨詢氛圍,陪伴來訪者一起走過迷茫低谷。
你不是一個人,深夜裡輾轉反側的失眠、白天裡無精打采的沈默、面對人群時突然襲來的窒息感,這些情緒的暗流正在悄悄侵蝕你的生活。最近有位高中生小林找到我時,眼底泛著紅血絲,他說自己連續三天在教室裡嘔吐,連最喜歡的籃球都扔了。這個看似簡單的案例,背後藏著無數青少年在成長路上的共同困境——當成績、社交、家庭期待像三座大山壓下來,我們該如何在情緒的泥沼裡找到出口?
我常在咨詢室裡觀察到這樣的畫面:有些孩子會把情緒藏進日記本,有些則把憤怒發泄在墻壁上,更有人把痛苦鎖進手機屏幕的黑暗裡。但真正困擾他們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那些被壓抑的、未被看見的內心聲音。上週有個女孩告訴我,她總覺得自己像被塞進了一個透明的玻璃瓶,外界的期待讓她喘不過氣,內心的真實感受卻無處安放。
記得去年冬天,我曾陪伴過一個叫小宇的男孩。他因為父母離異,每天晚上都會在被窩裡反覆檢查門鎖,害怕自己永遠關不上家門。當我說"我們可以先聊聊你最近最害怕的事"時,他突然大哭起來:"我害怕爸媽再吵架,害怕他們永遠不和好,更害怕自己永遠不夠好。"那一刻我意識到,情緒低谷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我們需要的不是躲避,而是學會在雨中找到自己的傘。
走出情緒低谷的關鍵,是允許自己像種子一樣自然生長。當一個女孩開始用"我今天可能不太開心"代替"我永遠都不開心"時,她的世界就亮起了一絲光。我們可以嘗試把情緒寫在紙上,像給自己的信件一樣,不帶評判地記錄每個深夜的悸動。當你說"我今天特別累",而不是"我永遠都這麽累",就等於在心裡種下了改變的種子。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春天的嫩芽需要時間破土。我建議你每天給自己留出15分鐘的"情緒緩沖時間",可以是清晨的咖啡時光,也可以是深夜的書桌獨處。當你說"我今天想好好吃飯"而不是"我永遠都吃不下",就等於在建立新的生活節奏。記住,情緒就像天氣,陰雨過後總會放晴,而你值得擁有屬於自己的晴天。
每個在情緒低谷中掙扎的你,都是正在成長的英雄。郭利方老師有十年心理咨詢經驗,曾幫助上百個青少年走出迷茫。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找到屬於你的那束光。你不是一個人,我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