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係,親子關係,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各位青春小勇士們,今天咱來聊聊14歲這個神奇的年紀哈!
14歲啊,那可是骨骼瘋狂拔節的時候。就說課桌上量身高的刻度,眨眼間就被遠遠甩在後面了,運動鞋的尺碼那也是蹭蹭往上漲,就跟坐了火箭似的。不過啊,真正鬧得雞飛狗跳的,是那看不見的激素在搗亂。喉結冒出來了,體毛瘋長,臉上的痘痘跟商量好似的,一波接一波,就像在皮膚上來了一場紅色大抗議。這時候的孩子啊,會突然對著鏡子研究自己的下頜線,要是爸媽一問,立馬就漲紅了臉,死活不承認。
他們的大腦也在悄悄搞革命呢!前額葉皮層就像個沒完工的工地,亂糟糟的,可杏仁核卻早早地亮了紅燈。這就為啥14歲的少年,半小時就能解開量子物理題,可聽到一句“早飯吃了嗎”,立馬就炸毛了。情緒就跟坐過山車似的,前五分鐘還為流浪貓哭得稀裡嘩啦,一轉眼對著數學試卷就冷笑:“反正我就是不想學。”
社交網路在他們眼裡就是個雙面鏡。朋友圈精心修圖發的九宮格,藏著他們對“社交牛雜癥”的害怕;遊戲頻道裡大喊大叫的ID,其實是他們渴望被關注的求救信號。他們開始用“絕絕子”“yyds”這些詞武裝自己,可要是爸媽一模仿,立馬就跟被戳破的氣球一樣,泄了氣。
教育者得學會當個“情緒急救箱”。孩子把書包一甩扔沙發上時,別著急問“考了多少分”,試試問“今天遇到啥怪獸了”。家長呢,要當好“家庭實驗室”的觀察員,允許孩子在門縫塞抗議信,還得隨時準備好深夜陪他們嘮嗑。
14歲,就在兒童節和成人禮之間晃悠呢。既得把他們當成沒雕完的雕塑,小心著呵護;又得把他們當成馬上要出海的帆船,讓他們去經歷點風浪。要是14歲的少年突然把校服反著穿,別慌哈,這可不是叛逆,這是生命在試探重力的邊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