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各位家有青春期娃的寶爸寶媽們,還有正處在青春期的寶子們,大家好哇!今天咱來嘮嘮叛逆期,這玩意兒就像一場沒有劇本的雨,12 - 18歲,那簡直就是一場關於成長的暴風雨!
年齡這東西啊,牠可不是個標尺,但這裡面的數字卻藏著密碼呢!12歲到18歲,就像一串被風吹散的密碼,每個數字都藏著青春期的秘密。就說12歲的孩子吧,突然“哐當”一聲摔門,父母那是驚掉了下巴,心想:這曾經會把餅乾掰成小塊分享的小不點,咋一夜之間就長出帶刺的鎧甲啦?還有15歲的少年,大半夜亮著臺燈刷短視頻,屏幕藍光映出他緊皺的眉頭。嘿,這可不是叛逆,是大腦前額葉皮層在無聲地重組呢!到了18歲,生日蠟燭一熄滅,有的人突然就懂了父母白發裡的疲憊,可有的人還在跟“獨立”的定義死磕呢。
叛逆期還有三重面孔,就像三個不同的角色。首先是“刺猬模式”,13歲的女兒把校服塞進牛仔褲,轉身書包還掛斷了媽媽新買的發簪。她大喊:“憑什麽要穿校服?”這質問就像彈簧,把客廳的空氣都壓得發悶。但這可不是對抗,這是她第一次用身體語言宣告主權呢。
然後是“探險家模式”,16歲的男生書包裡藏著半包煙,可在生物課上還舉手糾正老師“吸煙無害”的口誤。他的叛逆就像是把“我想體驗世界”翻譯成了危險動作,不過理性又像剎車片,總在關鍵時刻發出刺耳的摩擦聲。
最後是“演員模式”,17歲的女生在朋友圈曬自拍時,反覆刪除“媽媽點贊”的通知。她戴著“我不在乎你們看法”的面具,可深夜卻給童年玩伴發語音:“你覺得我這樣剪頭髮醜嗎?”
咱再說說父母的生存指南,這就像是在風暴眼裡種花。當孩子把“滾”字砸到餐桌上,咱可別急著舉戒尺。把“為什麽非要這樣?”換成“你希望我們怎麽理解你?”語言的溫度能融化部分冰山呢。設立邊界的時候,用“我們”代替“你”,比如說:“全家商量後決定,週末遊戲時間不超過兩小時,你覺得這個方案合理嗎?”當孩子把臺燈擰到最亮寫作業,悄悄在門外放杯溫牛奶,可比盯著手機定位管用多啦!
有些所謂的“叛逆時刻”是被誤解了。14歲的男孩連續三天逃課,這可不是墮落,是他發現了數學課上老師寫錯的公式,可沒人願意聽他解釋。15歲的女孩把劉海染成紫色,也不是叛逆,是她讀完《麥田裡的守望者》後,想成為自己的霍爾頓。
到了叛逆期的終章,就像刺猬學會了跳舞。18歲生日那天,那個曾經摔門而出的少年突然說:“媽,你新染的頭髮真好看。”這可不是妥協,是他的前額葉終於長出理性枝椏啦。那些曾經被看成叛逆的棱角,最後都會打磨成獨一無二的星光。
叛逆期就像未完成的拼圖,父母是握著拼圖袋的旁觀者。咱別老焦慮“幾歲結束”,把每個衝突瞬間裝進記憶的玻璃罐,多年後打開,你會發現,那些碎片早就拼成孩子走向世界的地圖啦!大家說說,你們家孩子在叛逆期都有啥好玩的事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