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懼怕與人相處,與同事的交往總讓她感到不自在,與上司的交流總是難以抓到上司的要旨,與客戶打交道也總是有些畏首畏尾,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麽了。
回到家裡後,也經常跟老公或兒子發火。
但她的內心也非常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渴望融入人際圈子。
她到底怎麽了,又該如何去突破這種困境?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為您解讀。
夢想做一名優琇的講師,雖然她的專業知識、資歷也很豐富,但好幾年來被人際交往障礙所困擾。
她懼怕與人相處又渴望能融入人際圈子,跟同事們一起,雖然沒有什麽矛盾,但她總是擔心自己會做出什麽讓對方不滿意,總是很謹慎;在領導面前感覺畏懼,如果開會發言,本來很簡單的說話,或自己心中有些建議,但會緊張得不知說什麽,乾脆就不發言。
她也常常擔心別人會因此瞧不起她。
她不知究竟在怕什麽,更無法理解自己能在培訓課堂上侃侃而談,為何在人際交往中像個縮頭龜?
在家裡,她也經常動輒跟老公或兒子發火,事後又懊悔。
在咨詢室中,方女士說道,我意識到自己確有許多陰影部分的我,比如孤傲又自卑、過分敏感,老是苛求別人和自己。從小到大我就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特別擔心別人的奚落,說話前總要反覆掂量。
我想,這就是我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
針對自己的分析,她也努力去學習相關的書籍,想要去突破自己內心的限制,但說話、人際交往技巧學了一大堆,但真正去運用的時候,自己就“慫”了。
從方女士的自我分析來看,她的不快樂是因人際衝突,也看出她自己很明白痛苦來於內心陰影或個性缺陷,可就是走不出痛苦。這種現象的例子很多。
一般情況,人若清楚問題(痛苦)的淵源何在也明白該咋辦。可如果問題照舊或更嚴重,至少說明兩點:一是當事者並不真正清楚自己問題的原由,二是當事者的潛意識依戀痛苦而害怕改變。在心理咨詢中有句“顧客往往是錯的”,也就是說,來訪者往往會錯誤的認識自己或認識自己的問題。
進一步了解到,方女士的童年並不快樂。方女士是家裡的老三,上面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生活上受到了家人無微不至照顧,但精神上是貧瘠甚至是虐待的。父母非常刻板,忙於家庭的生意,對待孩子從來都是責罵和教訓,常常會說孩子“沒用”“太笨”“什麽都不會幹,什麽都要父母操心”,哥姐心裡不舒服了,也愛說她各種不是,嘲笑她是全家蕞笨的一個人。
說起童年經歷,三十多歲的方女士泣不成聲,童年遭遇的心理虐待成了她心理永久的痛,父母、哥哥姐姐的評價讓她心生恐懼,也常常用這樣的聲音來評判自己、否定自己。
方女士說,“我幾乎聽膩了他們說‘你笨’‘你沒用’,發誓要變得比他們能幹、有出息,讓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悔恨去。說實話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可不幸我卻處不好人際關係,甚至有人際恐懼。”
人際交往的挫敗,讓方女士很痛苦,她接受這個局面,她非常渴望去改變,讓自己更“優琇”“聰明”。人際交往的困擾,讓她對父母也充滿怨恨,她總是埋怨父母小的時候沒培養自己的獨立性和交往能力。然而,責備之後,她的內心又很自責、懊悔,“我知道不該責備他們但總愛責備,常常覺得自己的個性不好,情緒常陷入抑郁”。
由於過去父母對她缺失精神關注,沒有給予孩子恰當的關注和認可,養成了她不斷需要別人的認同與讚美,但又缺乏對別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移情能力。缺乏移情是因為對自我強烈的關注,難以把別人看作是有各自需求的獨立個體。
比如方女士在人際交流之前,總要反覆思考自己“語言是否正確,別人是否會挑剔錯誤”,這一高度關注本身會讓她失去判斷力,她也就無從認識“其實別人在想自己的事,沒法關注她”。
這樣的人格是如何發展的呢?
客體關係理論解釋,是早期不良的親子關係,阻礙了兒童自我和自尊感的發展。那時的父母給兒童的信息是否定和混亂的,兒童對他們的認識在“好”與“壞”,“可愛”與“可恨”之間搖擺,沒有足夠的移情角色模型,難以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以及對別人的需求移情。
不良的親子關係下,遭受否認和拒絕的兒童發展了一個自我的關係模型“自認為自己不好又無能”,也發展了一個對他人的關係模型“自認為他人不可信、冷漠、疏遠”。
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既渴望人際關係又排拒人際關係的心理。
每個人都有依賴性或依賴情結,只是依賴的對象、性質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賴性與分離焦慮高度相關,即你對某人某物過度依賴,必然伴有恐失去他(牠)的焦慮。
在一個人的意識成長中,是需要重要關係人物給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關注與肯定的。
人在0-3歲就開始形成“自我”,這個階段孩子會把父母、照養者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內化為自我評價。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是“我有價值,我重要”,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存在的價值,獲得自信;如果父母否定、嫌棄、打擊孩子,孩子就會形成自卑、羞愧、內疚的心理。
人際恐懼的心理實質是依賴被認同的情結需要,是害怕被否認,害怕不被接納的分離焦慮。
這種情結和焦慮是無意識的,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常常不自覺地用壓抑、或回避、或討好別人等方式來緩解內心衝突。當然,現實中刺激少些,內心的衝突就會輕些。但是癥結不去疏通,這種負性能量會越積越多,人也就會越來越無力,想要改變卻常常被“無用功”而挫敗,加上內心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如此惡性循環。
過去的經歷對人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影響還比較大,但這並不是說牠們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現在與未來,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您也有方女士類似的成長經歷,出現類似的人際交往問題,可以及時聯繫我們,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來進行自我成長,客觀地分析過去對現在可能存在的限制,採用專業的心理咨詢技術和療法在咨詢師的陪伴下突破這種限制,就使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