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正處於一個算法深度滲透生活的時代,互聯網算法推送機制從悄然到現在明晃晃地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發展,甚至重塑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情緒狀態、身份認同與行為模式。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只要環顧週邊,甚至看看我們自己,六七十歲的父母們震耳欲聾地刷著小視頻,快遞一趟趟送來用著用不著便宜貨,各種帶有性別話題的評論區成了男女“打拳”的戰場……
認知過濾:算法塑造的思維定式
互聯網算法依據用戶的瀏覽歷史、點贊評論等行為數據,精準構建 “興趣畫像”,打造高度同質化的信息繭房。有研究發現,長期沈浸其中的用戶,對相左觀點的包容度大幅下降,思維逐漸僵化,批判性思維能力退化,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也逐步喪失,淪為被算法牽著鼻子走的 “數據寵物”。
在教育關鍵階段,算法的影響更為明顯。某些高考生家庭僅依賴短視頻平臺獲取誌願填報信息,盲目追捧 “網紅專業”,而教育部公布的 792 個本科專業中,超八成未被算法推薦覆蓋。這種信息窄化不僅讓考生錯失眾多專業選擇,影響個人發展,還可能在更大範圍內加劇社會認知斷層,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給失衡,阻礙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而當家長依賴算法,不顧孩子的興趣天賦喜好做出的當下利好的選擇,幾年後由於紛紛爭搶這一賽道,當下的熱門可能變成市場極度飽和的雞肋職業。
情緒操控:多巴胺陷阱下的情感極化
算法深諳我們人性的弱點,利用 “黃金五秒法則” 精準製造即時快感。短視頻開篇的強衝突畫面、購物平臺的限時折扣提示、社交媒體的點贊即時反饋等設計,激活大腦獎賞回路,讓人們陷入 “刷屏 - 愉悅 - 空虛 - 繼續刷屏” 的成癮循環。
有追蹤研究顯示,接觸個性化推薦的用戶情感極化得分遠高於普通用戶。算法精準推送的負面情緒內容,如某些焦慮誘導型短視頻,更是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顯著上升的誘因之一。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每天瀏覽社交媒體平臺超3小時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等心理健康問題。長此以往,這種情緒綁架將製造出一代心理脆弱、情緒易極化的年輕人,極大影響我們下一代情感情緒的品質和健康。
身份迷失:虛擬與真實的自我衝突
算法推送強化用戶特質,導致自體認同片面化。某社交平臺調研發現,近一半的Z世代坦言 “賬號形象比真實自我更符合期待”。當點贊數、粉絲量成為價值標尺, “脆弱的自戀” 心理滋生,導致既渴望外界認可,又會在遭遇負面反饋時陷入自我懷疑。
更有甚者,算法帶來的 “窺視 - 表演” 二元衝突,加劇了人的心理耗竭。牠既滿足用戶的窺探欲,推送明星隱私等內容,又刺激自我展示,提供美顏濾鏡特效。有心理實驗表明,過度參與算法構建的虛擬社交,個體的現實社交能力會快速下降,使得人們在虛擬世界中耗費大量精力經營形象,卻在現實社交中逐漸迷失自我,社交能力退化。
行為異化:算法支配下的無意識選擇
算法通過 “負反饋強化” 機制製造行為依賴。當用戶試圖關閉推送,系統便減少內容多樣性,觸發戒斷反應;而持續瀏覽則會獲得精準獎勵。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離開算法會感到焦慮,行為已受算法支配。
消費主義陷阱更是典型例證。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用戶瀏覽健身視頻後,運動裝備購買轉化率數倍提升,但實際使用率不足三成。算法混淆 “需求” 與 “慾望”,誘導非理性消費,讓人們在無意識中被消費主義裹挾,背離了自身真實需求,成為算法驅動下的消費傀儡。
如何重建心智的數字免疫力
面對算法侵蝕,社會組織有義務引導和規範算法向善,我們作為數字公民,也需要從自身開始,主動建構”數字屏障”。
從個人角度,建議主動設置每日 “信息齋戒時間”,強制接觸非算法推薦內容,如專業網站、深度報導書籍等,拓寬信息來源渠道,打破算法設定的信息繭房;主動進行技術馴化,比如有意搜索對立觀點,利用算法的 “多樣性測試” 機制,促使算法推送多元化信息,從而拓寬自身信息認知邊界。
從學校角度,建議中小學開設算法辨析課程,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方式,培養學生的 “信息反脆弱” 能力,使其能夠理性看待算法推薦內容,增強對信息的辨別和批判能力。
從專業監管角度,建議要求平臺公開算法邏輯,設立 “認知健康” 評估指標,對算法推薦內容進行嚴格監管,防止對用戶心智產生不良影響。
算法並不是中立工具,而是承載著特定價值觀的系統。我們在享受 “猜你喜歡” 的便利時,心智可能正被悄然重塑。唯有保持認知彈性,在數字浪潮中錨定自我,積極採取行動應對算法帶來的挑戰,才能在算法時代守護人性的溫度,讓科技真正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而非成為束縛心智的“惡龍”。
(作者 韓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