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面對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總會有很多我們不滿意的事情存在。
我們總想變得更好,成為更好的自己。
向上總歸是好的,但有的時候,我們要分清這些“不滿”是出於自我改善還是我們在苛責自己。
工作成果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讚賞,但心中卻還是始終有著這樣的聲音“還不夠好,別人能做得比我好,我能做得更好”。
總想保持自律,堅持每天運動,當看到別人秀出好身材時,還是會想著“我還是太懶了,我還能運動更久的”
堅持學著自己喜歡的樂器,但看到別人精湛的演奏,還是會覺得自己練習得太少了,“我怎麽到現在還是沒能有個拿得出手的愛好,我本來還能彈得更好的”
……
總對自己有很多的高要求,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所以覺得現在的自己還不夠好,總在否定現在的自己,卻看不到現在的自己優琇的一部分,目光始終集中在自己的不足上,拼命地想改變自己。
用苛責自己的方式,能真的改變嗎?
構造出了一個豐滿的理想自我,而真實的自我在理想自我面前永遠只能當一個失敗者,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存在著鴻溝,按照著理想自我去改變現在的自己,產生了對自我的攻擊。
“我永遠都有可能進步,現在的我永遠不夠好”,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們被困在了“改變自己”的牢籠中,追求著難以達到的理想自我。
自我的力量其實是需要我們用肯定和認同來“餵飽”的,別人的認同,自己的認同,都會讓我們清楚自己是有能力的,足夠強大的;
而一個總責怪自己,不認同自己的人,心中的自我更多時候是處於饑餓的狀態的,覺得自己是無力的,弱小的。
而要改變自己,是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力量,來跳脫出慣性舊模式帶來的安全感和舒適感,以及面對改變後的不適感。
顯然,處於饑餓狀態下的自我難以做到。不停地強調自己要改變,但內心深處也在不斷地告訴自己“你是無力的,你是做不到的”。
也就是說,在改變自己之前,其實是需要我們先去看清自己、覺察自己已經習慣了的“舊生活”,否則,即使想要改變的決心再大,內心也是在抗拒改變的。
一位因為總是拖延,導致自己生活工作都過得很糟糕的來訪來到咨詢室,尋求咨詢師的幫助。
在與咨詢師一起探討出了自己拖延源於對未知的事物的害怕後,他信心滿滿地與咨詢師制訂了一週的計劃,相信自己肯定會有所改變。
在咨詢師告訴他不用著急,可以嘗試著慢慢做的時候,他有點不以為然,信誓旦旦地說:“既然知道原因了,就應該立刻著手改變,慢慢來的話不就又是在拖延了嗎!”
然而,在下一次咨詢的時候,他顯得很不好意思,因為計劃隻完成了不到一半,跟他上週結束咨詢前所說的完全不一樣。
其實,此時的來訪者是陷入了一種改變自己的想像中,處於一種急切緊繃的狀態,看不到更多的信息,改變自己也僅僅是浮於表面,在沒看清自己舊的行為模式前,依舊會慣性地使用舊模式,難以真正地改變。
同時,“舊生活”中即使會讓我們體驗到傷痛、憤怒和創傷,但對於已經習慣的我們來說,這些不好的感覺也能給予我們某種安全,充滿著熟悉的氣息。
相反,改變後的新的自己讓人難以適應。當我們改變了,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這意味著我們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適應新的變化,這一切都是未知的,也是我們難以掌控的。
所以我們會對“改變”充滿恐懼,潛意識中可能會有“舊的熟悉的即使不好,也好過新的未知的世界”的想法。
因此,即使是我們的一部分自我想要改變,想要離開現處的不好的生活,也還是會存在一部分的自我一直在說“不要改變,保持現狀才是蕞安全的,也是蕞好的。”
想要改變的決心越大,內心抗拒的力量便越大。
與其執著於改變,不如在行動前先問問自己:
為什麽想要改變?
改變可以讓我們獲得什麽?
改變之後的自己會是怎樣的自己?
如果內心的聲音過於雜亂,讓人難以聽清時,或許可以尋找專業的幫助,在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去看清我們體內衝突的部分,整合不同的部分,積極地嘗試後,找尋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慢慢地進行改變。
圖源:pexels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8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