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碧拉的埃塞俄比亞女孩吃掉了家裡一整面墻。她不想吃,但她控制不住自己——她無時無刻不想著那面墻。將土墻上的泥摳下來吃掉,是她惟一的解脫方法。
這事持續了十多年,到17歲時,她吃掉的墻面共有8平米。她的胃部嚴重受損,喉嚨破裂,體內爬滿寄生蟲。痛苦不堪的碧拉終於去看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得了強迫癥,她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馬庫斯是一個巴西男人,他總覺得自己眼睛的形狀不對勁。為了壓制這種思想,他不斷用手指去觸摸自己的眼睛,最終把自己戳瞎了。
愛因斯坦的好友庫爾特·哥德爾是傑出的數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他害怕食物中毒,因此從不碰妻子沒有事先試吃過的食物。妻子病重後,他在美國普林斯頓的醫院絕食而死。
……
這些案例出現在大衛.亞當的一本關於強迫癥的力作——《無法停止的人:強迫癥及一個迷失在思緒中的真實人生故事》。
紀錄片/《強迫癥:心魔》
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專業心理名詞。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出現的一些難以理解或難以控制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擔心這些是否是心理問題導致的,卻又不確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問題,該如何改善。
▓ 小雅,一位亭亭玉立的青蔥少女,是一重點大學的大三學生。
但蕞近很長一段時間,本該朝氣蓬勃的她卻變得臉色晦暗、心神恍惚。她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像以往那樣專心地上課、看書、寫作業了,不知從何時開始,每次學習時她都會無法控制地不斷去看自己的鼻尖,越是看不到就越想去看,對課堂的內容、書本的知識只能“全然不顧”了。這讓她感到很焦慮,出現失眠問題。
經常的睡眠不足令小雅白天精神不佳,難以集中精力去學習、考試,再加上鼻子對她造成的困擾,加劇了她對自己學業的焦慮和壓力,同時又影響了她的睡眠。如此的惡性循環,使她非常苦惱,卻無法自拔。她的記性變差了,面容消瘦,體重下降。
焦慮不安的小雅上網查詢,覺得自己患上了強迫癥,想改善卻又無法改善,在心理咨詢室內也反覆向心理咨詢師求證她是否患了強迫癥,是否還有救。
▓ 阿元是另一位強迫思維患者。
他很靦腆,待人溫和,有點潔癖,學習成績優異,但自從離開家鄉進入大學生活後,他變得心思沈重,因為他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煩惱——一些壞想法總是與他如影隨形。
比如,他非常害怕小動物,不敢接觸牠們,因為他害怕自己碰到後會弄死牠;他看到自己的東西不在原來的位置時,會很憤怒,因為他會覺得是有人故意的,但隨後又為自己的想法自責,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去惡意揣測別人。
雖然朋友經常安慰他,但他總擺脫不掉這些壞想法,為此提心吊膽、思緒不寧,對外也是謹小慎微,給人的感覺有些客氣過度。在網上查詢後,他認為自己患上了強迫癥,但總是改不掉,於是前來進行心理咨詢。
小雅和阿元的癥狀表現雖然不同,但確實都是強迫癥。
強迫癥包括強迫性行為和強迫性思維,患者明明知道這些想法、行為毫無意義,卻控制不了,為此感到痛苦的情緒體驗。
紀錄片/《強迫癥:心魔》
強迫癥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
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絕大多數強迫癥患者都有完整的自知力(這與精神性癥狀有根本的區別),可以很理性的感覺到這種強迫行為及強迫觀念是沒有必要的,但又不能用自己的意誌加以克服,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患者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強迫癥的臨床表現主要可歸納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又可以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及強迫意向。內容多種多樣,如反覆懷疑瓦斯是否關緊,門窗是否鎖緊,碰到臟的東西會不會得病,太陽為什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站在陽臺上就有往下跳的衝動等。
強迫思維進一步延伸發展,會出現控制不住的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往往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產生的焦慮而不得不採取的行動,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常見的有反覆計數、反覆檢查、洗手或整理。
一些病程遷延的患者由於經常重覆某些動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儀式,比如洗手時一定要從指尖開始洗,連續不斷洗到手腕,如果順序反了或是中間被打斷了就要重新開始洗。這些儀式化行為會給患者神奇的安定效果,卻無法驅除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可怕念頭。
強迫癥患者特別渴望情緒的平靜和安寧,而他們常常會感到被控制的憤怒以及受懲罰的恐懼。
他們會時不時對別人憤怒,認為“別人在強加控制,我必須抵抗”;他們也時不時對自己恐懼,“我的衝動很危險,必須要受到控制”。
但是強迫癥患者壓抑和隱藏了這些情緒。
他們的言語是用來隱藏感覺,而不是表達感覺。他們很容易出現憤怒的情緒,因為他們沒有獲得自己希望的。而對自己想法的羞恥感也會不時出現。強迫癥個案的情緒狀態,就像追著自己尾巴咬的小狗,在循環往復中不停糾結。
紀錄片/《強迫癥:心魔》
由於強迫癥患者有非常強烈的焦慮情緒和儀式行為,可以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咨詢相結合。
認知行為療法是目前英美治療強迫癥流行的方法之一,牠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事情的信念、評價或解釋,而非來自事情本身。
通過認知療法,可以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自己,改善其不合理的認知方式,逐漸改變其行為方式。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專家李建學老師指出,可採用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催眠療法,森田療法,解除患者對自己強迫癥狀的緊張、恐懼、焦慮心理,學會並接受對自己的癥狀要採取不理、不怕、不對抗的態度,一切順其自然,不要企圖立刻消除癥狀,幫助患者放下追求完美、對自己期待過高的心理,改善其行為習慣和情緒障礙,蕞終解決這些強迫行為給患者帶來的困擾。
同時,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自尊,完善其信念系統,幫助其在情感和理智上保持更好的平衡。
李建學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專家
·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會員
·高級婚姻咨詢師
·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性心理咨詢師
·高級催眠師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8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