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型人格,和誰在一起,就是誰的災難。
“這點小事你都做不好”
“你真的很笨”
“你除了吃就是睡,你這個人一無是處”
“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麽可能會變成這個樣子?”
“如果你也能做到,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做不到的人了。”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這是“指責型人格”最擅長的話術,字裡行間都是對你的不滿,指責,挑剔;
TA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否定你,質疑你,攻擊你。
無論有這樣的父母,家人,伴侶還是朋友,都會成為你生活中的“災難”。
人這一生大多數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如果你的圈子裡恰好有這類“指責型人格”,那你真的很不幸。
-01
指責型人格,有哪些常見的表現?
第一:關係裡的“差評師”
擅長雞蛋裡挑骨頭,無論你做了什麽,總能聽到他對你的指指點點,挑刺不滿;
你下班回家後很累,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一會,他看到後就會說:“你太懶了,回到家裡就躺著”。
衣服沒有疊好,他就會上升到“你這個人真笨”的人格攻擊上。
在他嘴裡,你從來不會聽到讚美與認可。
第二:“事後諸葛亮”
擅長逃避責任,當出現了錯誤的局面,不好的結果,他就擅長用一句話逃避責任:
“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
“如果當初按照我說的去做,怎麽可能會這樣?”
沒有道理,也會被他混淆概念,說成他有道理;
即使是他的錯,他也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撒潑打滾,事後諸葛亮。
第三:情緒不穩定,一點就著
任何一件小事,都會成為點燃他負面情緒的導火索;
他擅長將身邊的人,當成自己的情緒出氣筒。
在外面受委屈了,回家就對著家人一頓猛烈的語言輸出;
別人讓他不舒服,他就把負面情緒發泄到親密的人身上。
第四:以愛之名,道德綁架
“你這個沒良心的,要不是為了你,我會這個樣子?”
“你有現在的生活,難道不應該感謝我嗎?”
“要不是我,也不會有你的現在”
放大自己的功勞,不斷給你製造“愧疚感”。
第五:總是掃興
你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他會一句話把你氣得憋回去;
你給他帶回家一杯奶茶,他不僅不會感謝,還會嫌你嘴饞亂花錢;
你想出去吃頓好的,想出去旅遊散心,他就一句話打碎你的期待。
毫無疑問,和指責型人格相處,會給你帶來“全方位”的負面影響。
-02
指責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原生家庭的“潛移默化影響”
在孩子1歲半之後,就開始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
孩子接觸到誰,跟誰在一起,就會模仿誰的語氣,口頭禪,說話風格,行為。
所以,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句至理名言: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言傳身教”。
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軌跡,父母傳遞給他的就是這種“互相指責,謾罵”的溝通方式;
那麽在他的潛意識裡,就會覺得“這樣的溝通才是對的”。
沒有人教他,而他最先學習,模仿到的也是父母的指責型溝通方式。
第二:越自卑的人,攻擊性越強
心理學認為,內心脆弱,自卑敏感的人,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
這種“看似兇猛”的攻擊性,其實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與不安;
比如從小被否定的人,會通過指責他人來逃避“我不夠好”的羞恥感。
第三:關係中的“博弈”
指責的本質是什麽?
是對這段關係中,權力的爭奪。
“只要能證明是你錯了,那我就贏了”
“只要能證明你不夠好,那就顯得我更好”
尤其是npd人格,更擅長使用這種關係博弈術;
打擊,指責,語言攻擊,不斷洗腦,直到你徹底丟掉主動權。
第四:“不被看見”的隱性攻擊
這是另一種思路,比如說:
你給對方準備了節日禮物,你很用心經營關係,你很照顧TA的感受和你們的家庭。
可你的付出對方並沒有看到,對方收到禮物後也沒有什麽期待或驚喜,更沒有對你的感謝。
這個時候你就會很失望,很難過。
但是,你又不想直說,好像打直球會顯得你沒面子。
所以你就通過指責對方,“沒事找事”,試圖讓對方明白你語言背後的真實意圖。
出發點,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與愛被看見;
但指責的方式,卻又一次將你們的關係推向“對立面”。
第五:踢貓效應
負面情緒,往往是從上往下傳遞的;
更強的人,向下傳遞,將壞情緒轉移到弱者身上。
這類人往往是“對外討好,對內指責”,在外面受了委屈,就回到家裡發脾氣。
-03
如何跟指責型人格相處?
第一:“課題分離”是第一步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
“我的事情,TA的事情,老天的事情”。
你只需要負責你的事情,因為只有你才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
老天的事情,就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TA的事情,同樣要讓他自己負責。
這就是課題分離。
你不要把注意力聚焦到別人身上,包括:別人做了什麽,別人對你的評價等。
你只需要管好自己:
“我這樣做可以嗎?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應該怎麽選擇,怎麽做,才能有好結果?”
第二:不要自證
對方說:“你太笨了”。
你不要回答:“我哪裡笨了?既然我笨,那你為什麽要找我?”
你應該回答:“你雖然不聰明,但是你長得也醜啊”
順著對方的思路和邏輯去解釋,只會讓你陷入更深的折磨;
解釋不清,因為你怎麽解釋,對方都有話回應你。
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話題引到對方身上,讓對方自己去辯解。
第三:該結束關係時,不要猶豫
這建立在一個認知前提下: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沒辦法改變任何人,你只能改變自己”。
你無法改變父母,因為他們一輩子就是這樣過來的;
你無法改變愛人,因為他真願意改變的話,根本不需要你勉強;
你要麽篩選,要麽適應,要麽離開一段時間。
你與其糾結:“為什麽TA會這樣做,為什麽TA們要這樣對我”;
不如去想一想:“我該如何做,才能打破當下的僵局?”
還有一種更高級的相處模式,但不適合所有人:
對方指責,你讚美;
對方攻擊,你微笑;
對方說你不夠好,你說一切都是對方的功勞。
用你的讚美和共情,喚醒對方的羞恥感,愧疚感;
讓對方產生:“我這樣說話確實有些過分,我不能再這樣說話了。”
但這樣做的前提,是你有極其包容的心,堅韌的意誌,超強的耐心。
無論在什麽圈子,和誰相處,指責型人格都是“讓人心情煩躁,痛苦不堪”的。
話題: 遇到指責型人格,你會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