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1700+|閱讀預計需要5min
心理漫畫精選
嗨~這裡是簡單心理Uni「心理漫畫」欄目。
今天帶來的漫畫精選自The New Yorker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心理學幽默作品,通過諷刺與調侃的方式,生動展現了心理咨詢中的各種經典場景。從來訪者對自我認知的掙扎,到心理咨詢師的沈默傾聽,再到現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每一幅漫畫都巧妙捕捉了心理咨詢中的微妙瞬間。
下面是我們從每個章節中選取的有趣片段,一起看看這些心理咨詢故事吧~
1. 心理咨詢師還是尋寶獵人?
“你夢見自己找到一大桶錢……Croy先生,你能更具體地描述一下那個地點嗎?”
2. 心理咨詢界的“炫富”
“我的心理咨詢師能一眼看穿你的心理咨詢師!”
把心理咨詢變成了一種“誰更有深度、誰的心理更高級”的較勁,諷刺了那些迷戀心理咨詢、喜歡擡高自己見解的精英圈層。
3. 幸福童年的“心理陰影”
“我的父母非常相愛,也很富有。我們的家充滿了歡樂,一切都為了讓我們擁有幸福的童年。咨詢師,這就是我的問題。”
通常,來訪者求助是因為童年創傷或家庭問題,而這位反而因為童年太完美而感到困擾。漫畫講述了過於理想化的成長環境可能導致適應問題,也調侃了一種現代心理學的悖論:連幸福也可能成為負擔。
4. 別提過去,我現在已經夠難了!
“聽著!我現在的麻煩已經夠多了,你就別再翻舊賬了!”
這幅漫畫諷刺了心理咨詢的經典困境——心理咨詢師往往會追溯來訪者的過去來尋找問題的根源,而來訪者可能只想解決眼前的問題,不願意深挖自己的過往。
來訪者的抗拒顯得既無奈又幽默,似乎在說:“現實已經讓我焦頭爛額,你就別再給我添堵了!” 這種態度也調侃了一些人對心理咨詢的短期功利性期待——他們只想“修好”自己,而不想面對更深層次的問題。
5. 心理咨詢還是推銷大會?
6. 媽媽VS保險公司
“今天,我不想再談我那該死的母親了。我想聊聊我那該死的保險公司。”
這幅漫畫巧妙地描繪了心理咨詢中的刻板模式——在精神分析流派中,心理咨詢師往往會把所有問題都追溯到童年和母親,但這個來訪者今天不想再挖掘童年創傷了,而是想抱怨現實生活的麻煩。
然而,他選擇的“替代主題”——保險公司,也恰好是現實生活中讓人崩潰的另一大源頭。無論是心理創傷還是現實困境,人總有操心不完的煩惱。
7. 告我吧,能讓你心情更好的話
“如果咨詢沒有效果,Jensen太太,我認為你現在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起訴我。訴訟往往也是一種很好的心理咨詢方式。”
心理咨詢師的擺爛背後還隱藏著心理咨詢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包括責任推卸、咨詢無效和對來訪者權益的忽視。
8. 人生的終極悲劇
“最悲慘的是,就連我最瘋狂的幻想都很普通。”
存在主義式的幽默:現代社會鼓勵人們追求個性,但現實中,大多數人連幻想也是普通的。
9. 從娃娃抓起
“真希望我也能像你這麽小就開始心理咨詢。”
這幅漫畫誇張地表現了現代社會心理咨詢的低齡化趨勢,心理咨詢越來越普遍,甚至連嬰兒都已經開始。咨詢師羨慕地說自己也希望能這麽早開始,暗示了當代人對心理健康的焦慮,也可能透露出咨詢師自身未解決的心理問題。
這種誇張的情境帶有調侃意味——如果心理問題真的從嬰兒期就需要心理咨詢,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人天生就有“需要被治癒”的心理創傷?
10. 小狗的煩惱
“他們把我的碗挪走了。”
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變化,有時候也會變成人生大危機。
“那麽,你覺得如果你真的爬上沙發,會發生什麽?”
小狗躲在沙發底下,心理咨詢師正試圖引導牠面對某種恐懼。這一幕模仿了心理咨詢中的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咨詢師通常會引導患者直面恐懼的源頭,並鼓勵他們挑戰自己。
你是否也曾在心理咨詢中經歷過類似的對話?或者有讓你哭笑不得的咨詢體驗?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漢化編輯:Carina
責編:Aurora
The New Yorker. (n.d.). Cartoons about therapy from the past century—well, al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