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2000+|閱讀預計需要7min
心理漫畫精選
嗨~這裡是簡單心理Uni「心理漫畫」欄目。
今天帶來的漫畫選自2006年展覽”On the Couch”(沙發客)的作品集,這則漫畫一共分為7個章節,每章圍繞一個心理咨詢中的主題。
自The New Yorker於1927年首次發表了調侃弗洛伊德的漫畫以來,每一代漫畫家都從各自的視角出發,不斷對精神分析流派進行幽默詮釋,塑造了許多經典形象,比如:蓄著鬍鬚的咨詢師、掛滿文憑的墻壁,以及那些“飽受折磨的沙發客”(躺在沙發椅上的來訪)。
下面是我們從每個章節中選取的有趣片段,一起看看這些幽默又經典的心理咨詢故事吧。
沙發客的自我修養
1.待我坐上沙發
來訪:“我是現在就開始說,還是等我躺到沙發上才開始呢?”
沙發躺椅是傳統精神分析流派咨詢師的必備道具,也因此成為許多漫畫進行調侃的主要符號。
2.我能繼承你的沙發嗎?
來訪舒適地說道:“你去世之後,我能擁有這個沙發嗎。”
能夠躺在上面無拘無束暢談夢境的沙發椅,怎麽可能不舒服呢?
行業黑話
1.家庭衝突
咨詢師信誓旦旦:“你看,我早說過吧,神經癥通常起因於家庭衝突。”
這幅漫畫巧妙諷刺了一些精神分析流派咨詢師常將所有問題簡化歸因為“家庭衝突”的做法。
2.過往經歷
來訪不滿地說:“你看!現在的問題就已經夠讓我頭疼了,別再提我的過去了!”
“挖掘過去”是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咨詢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有時也容易激發來訪的防禦。
3.本我來電
“晚上好,Harry Chadwick。是我,你的id(本我)”
夜色中,電話亭被深邃的黑暗包圍,象徵著潛意識深處。遠處,僅有一盞路燈照亮著有限的空間,這象徵著常常遙不可及的超我。
本我(id)通過擬人化的方式出現,露出神秘微笑,像是直接召喚著主人公Harry Chadwick。
如果他接起這通電話,能否直面潛意識深處那些被壓抑的衝動呢?
無處不在
1.回溯童年
“現在,畫面切回我的童年家中。客廳裡擺著手工傢俱,桃金娘蠟花裝飾,墻上掛著名言——典型的中產家庭。媽媽正拖地,爸爸怒氣沖沖地從左側走進來,大聲咆哮著……”
來訪的講述口吻就像是在描述一個劇本,他仿佛是一名導演或演員。來訪冷靜詳細的描述風格與內容隱含的痛苦情緒形成反差,增強了漫畫的荒誕感。
2.待縫合狀態
咨詢師在電話中給來訪留言:
“Prentice先生是你的父親。
Alex Binster不是你的兄弟。
你體驗到的焦慮感不是真的。
你的咨詢師Froelich會在9月15日假期結束後回來。
你可以的,撐住!”
這幅漫畫表現了一種心理分析的“未完成狀態”。
精神分析擅長解構剖析來訪者的生活,比如拆解他的家庭關係(如父子、兄弟關係)或情感狀態(如焦慮)。漫畫中的咨詢師通過一句句否定性的陳述,剝離來訪者的認知與情感支持體系。
如果把精神分析比做一場手術,那麽漫畫中主人公經歷的,仿佛是被開膛破肚後,卻沒有得到縫合的痛苦感。
到底是誰瘋了
1.誰問了?
咨詢師回憶起往昔“接著我決定轉去讀精神治療,這也是我人生中第四個階段了。之後我再跟你細講。現在,回到我讀大學的那段時間......”
來訪:誰問了?再講我就要睡著了。
2.感覺咨詢師比我更瘋
咨詢師:來,讓我幫你把不快樂的記憶都清理掉!
來訪:“我開始在想,也許他比我更瘋。”
時間與金錢
1.反客為主
“Friedrich醫生,您難道不覺得,這些巨額咨詢費只是您用來提升自尊的一種幼稚嘗試?只是一種為了補償您真正渴望的東西卻徒勞無功的努力嗎?”
2.支付咨詢費的人不可能是廢物
咨詢師循循善誘道:“問問你自己這個問題: 如果你真的向你自己說的那樣,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廢物,你又怎麽可能支付得起我的咨詢費用呢?”
3.咨詢費收低了?
咨詢師:“你的問題讓我的咨詢費顯得不一文不值。”
來訪者盯著天花板,腦子裡飛快運轉:“完了,他這是在暗示我的問題太複雜了,咨詢費收低了嗎?”
這就不好玩了
1.知道得太多準不是好事
來訪者從沙發上緩緩坐起:“醫生,您真是幫了我大忙。但問題是,您知道得太多了。”
咨詢師僵住:糟糕,她要掏槍了。
2.無趣的人
來訪者:這幾年,我就沒遇到過一個有意思的人。
咨詢師(內心OS):呃,那我算什麽?空氣?還是透明人?
“Chopped liver”是英語中的俚語,常用來表達一種被忽視或輕視的感受。
心理咨詢師的日常:傾聽別人的煩惱,然後被當作空氣。
3.咨詢途中的電話
咨詢師(接電話):“親愛的,我可能會晚點回去。這邊真是太瘋狂了!”
遵守咨詢設置,既是保護來訪,也是保護咨詢師自己。
文化沖擊
1.當精神分析進入皇室
王後:“在砍我頭之前,你不覺得我們該找個咨詢師聊聊嗎?”
當現代心理咨詢遇上中世紀皇室,會出現怎樣的文化沖擊?留給你來想像。
2.貓鼠遊戲
老鼠咨詢師:“沒關係的。幻想吞掉你的醫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洞外的小貓來訪者:我好像更餓了!
《On the Couch》系列漫畫用誇張的筆觸描繪了心理咨詢中的經典場景。牠們也許從未真實發生,卻讓人會心一笑——那些看似荒誕的瞬間,反而精準捕捉了人們的真實感受。
漫畫的幽默諷刺,不僅讓我們反思心理咨詢的現狀,也讓我們從咨訪雙方角度,去思考心理咨詢中有待提升的地方。
你是否也有作為“沙發客”的經歷,比如那些讓你啼笑皆非的對話?或者作為咨詢師,你有哪些趣事想分享?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漢化編輯:Res
責編: Aurora
https://archive.org/details/oncouchbookofpsy0000newy/page/96/mode/2up?view=theater
https://www.mcny.org/exhibition/c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