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員,與其它任何生物一樣,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人類對自身週圍的事物所表現出的攻擊性,通常有情緒、語言和肢體三種形式。
所謂情緒性攻擊,例如對他人表現出鄙視、冷漠的態度等,可以從一個人的面部表情中觀察到變化。語言性攻擊則顯而易見,就是通過語言輸出,對他人進行侮辱謾罵、誹謗等。而肢體上的攻擊,則表現為對他人施以暴力行為等。
人類天生就具有攻擊性,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就仿佛是一款手機的出廠設置,是一種自帶的功能。這項功能主要作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出於生存需要,具備攻擊性才能夠從外界獲取食物和各種資源。例如原始社會時期的祖先,需要從事狩獵和採集的工作。男人們每天忙於狩獵,女人們則採集果蔬,為部落提供食物,就要不斷與週遭環境週旋。
而現代社會同樣如此,不論是在校學習,還是參加工作,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各種生存壓力之下,作為個體,運用各種策略來應對社會環境的挑戰,本身就需要足夠的能力與資本才行。
而在各種競爭當中,所有個體都會主動或被動的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攻擊性。雖然不像遠古時代的祖先那樣直觀,也沒有草原上的動物之間的行為那麽殘忍。但仍然會流露出一種對他人進行打壓、排擠,以及爭風吃醋的表現。
事實上具備一定程度的攻擊性,未必就是壞事,反而是適應社會環境的良好表現,個體也因此而更有競爭力。況且,我們能夠直觀地發現,那些弱勢群體都是最先遭遇淘汰的。在草原上,一群角馬在往新的目的地遷移時,其中小部分傷殘或虛弱的角馬,會最先被食肉動物給盯上。因為弱勢的角馬不僅跑得慢,而且攻擊性極小,往往最先淪為食肉動物的腹中餐。
而在人類社會中,道理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倡導文明的當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溫和了一些。儘管主流文明總是倡導保護弱勢群體,但我們心裡還是很清楚地意識到,弱勢群體仍然不怎麽受到歡迎,更不會有人去尊崇,甚至以他們為榜樣。
相反的是,人們還是對那些強大的人感到敬畏,被強勢的氣場所吸引,甚至以他們為榜樣。而這些所謂強大的人,或在某方面能力突出的人,其實都具備較強的攻擊性。一旦有人和他們競爭,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當然這種攻擊性是經過偽裝後加以表達的,畢竟作為社會成員,要遵守社會規則。
以上我所說的人類的攻擊性,都是向外輸出,也就是對他人與週圍事物的攻擊。接下來我要談的另一種攻擊性是向內的,也就是自我攻擊。自我攻擊說白了就是自己傷害自己,懲罰自己,虐待自己。
這種情況我們在生活中也不難發現,而且並不少見。比如我們在對他人造成無意的傷害時,可能會感到內疚。內疚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這種內疚感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攻擊,是為了彌補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以獲取心理平衡。
自我攻擊傾向嚴重的人,往往有著較嚴重的抑郁或焦慮狀態。例如某些抑郁癥患者會有自殘行為,這就是一種肢體上的自我攻擊。而焦慮嚴重的人也會有自我攻擊的情況,例如容易對自己之前做過的事情感到懊悔、惱怒以及生悶氣等,這些則是情緒和語言上的自我攻擊。
總而言之,人類正常的攻擊性是向外的,只有在情感抑制或焦慮抑郁的狀態時,才會向內攻擊。而抑郁或焦慮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情緒上的自我攻擊,自己傷害自己,為難自己,折磨自己。通俗點講,就是有了情緒得向外宣泄才行,堆積在心裡久了就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有時候,我們對他人與週圍的事物感到不滿了,表達出來心裡就會好受很多,容易釋懷。
作者|蔡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