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諸多文化派系,不過既然都被稱之為文化,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
一個國度若是沒有民族特色文化,那麽也斷然不會在時間的打擊下生存,一段段歷史中或許生命會快速流逝,盛極一時的權力與盛世美景也均會消失殆盡。
可是深深印刻在人們腦海中的思想卻揮之不去,思想文化永遠可以得到傳承,只要肯定分析與反覆試錯,至少在一個時代內某種思想觀念不會被推翻。
更有甚者還會被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因為不僅是祖先們古老智慧的象徵,同時也更加是民族文化自信感由來的源泉。
縱觀曾經風靡一時的古老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會對詩歌文化信口拈來,不過現如今的詩歌文化也很是流行,然而與詩歌文化地位相似的還有風水學。
風水學乃是古人們趨利避害的一種法寶,其中貧者一萬留一千,富者一萬留二三這句話流傳數年,迄今為止仍被無數老一輩人推崇著。
在風水這門知識當中運氣極為關鍵,而許多人願意花錢去請風水大師看風水,也正是為了保護家族或個人的良好運勢,希望凡事都圖個吉利開端。
擁有這種思想乃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在古代時期人們本身對於運勢就很是看重,正所謂平素有多麽關注便會多麽在意。
在古代不論是小門小戶還是高門大戶,每一個家族對於家族未來運勢都有著謹慎衡量,對於小門小戶而言心中所念便是盼著年年家族順風順水。
換為一個更加接地氣的想法便是,期待接下來的一年內能夠風調雨順不必為糧產量犯愁,而當視角轉換為高門大戶之際,家族中人便盼望著後代們能夠考取功名。
但說一千道一萬人們都期許未來一年內,生活質量能夠節節攀升,然而所有的期望也都要基於經濟實力。
正所謂經濟實力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家族若要得到良好的生活質量,勢必要先取得足夠支撐日常生活的經濟實力。
老話說得好賺錢之餘也要學會攢錢,攢錢是個人或家族抵禦未來風險的絕佳手段,同時還能讓個人或家族在意外來臨之際不必太狼狽。
不過同樣的人們自身抵禦風險的實力也不可小覷,否則一旦當災難真的降臨,那些身體本就不好的羸弱之身,一定會成為壓抑大環境下的悲慘者。
根據這句話推算能夠得出結論,某種不利於生活的環境之下,貧者若遇險通常一萬中會留下一千,而反觀平素養尊處優的富者們卻只能留下二三。
同時這也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劉伯溫所說出的名言,或許乍一聽會覺得話中含有極大偏見,可是細細想來之後卻也能品出劉伯庸當時的心境。
歷史中的劉伯庸乃是一位頗有野心的人物,許是由於位高權重的原因,所以使得劉伯庸洞察世事的能力極為強悍。
恰逢風水學仍舊風靡社會與朝廷一時,這也讓劉伯庸看到了崛起的契機,劉伯庸對於傳聞中的八卦陣法很有研究,也是因為劉伯庸本身便很熱衷於鑽研風水學。
所以劉伯庸算是在自身擅長的領域謀事,也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劉伯庸將優點都納入了傳播風水思想當中。
後來當劉伯庸學有所成之際,信服劉伯庸乃至追捧他的人也迅速激增,當然了後面人們在推測劉伯庸得出此結論之際,也查到了劉伯庸說出此話的時間在虎年。
後面此話也一度變為虎年所用俗語,這種朗朗上口也並不難懂的短句,在平常生活才是令人倍感心安的。
而當那些老舊的觀念都已被牢記到滾瓜爛熟後,劉伯庸這一句嶄新的俗語出世,自然也會引來關注陣陣。
當有人注意到劉伯庸是於虎年說出此話後,便順藤摸瓜地推理出結論。
今時今日也恰好趕在了虎年,人所共知今年的疫情忽然來襲,使得人們終於產生了危機意識,不過劉伯庸說出這番言論距今已有數百年。
難不成當真是劉伯庸本身就具備未蔔先知的能力,其實答案也未必就飽含著神秘與迷信色彩,劉伯庸這句話流傳得並不完整。
前面的長句為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雙眼睛。天也翻,地也翻,逍遙自在樂無邊。
也就是說劉伯庸的觀念中,對於疫情的來勢洶洶則早有預言,實際上也並非是某種玄學的化身。
相反體現出劉伯庸強悍的觀察能力,劉伯庸認為生活中並不富裕的境遇之下,往往會變得更加強悍。
但這裡的強悍隻單純針對於身體素質,畢竟在農耕時代中普通階級的人們會時常耕作,而耕作期間便會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
身體永遠是革命的本錢,身體變好之後就會覺得生活也一並亮了起來。
只不過對於那些長期生活在溫室中的富人們,在劉伯庸心中便極有可能無法抵抗住來勢洶湧的險境。
單純從身體方面的抗擊打能力來看,劉伯庸的有些觀念其實也不無道理,而讓劉伯庸口吐這類言論的原因,則出自於劉伯庸所處時期發生的自然天災。
古代時期下人禍類型的災難並不多,反倒是天災導致的大批量傷亡數字極為駭人,劉伯庸在看到這些場景後便有感而發,心中更是頗為感嘆。
生死面前才明白的大道理,有些人或許直到臨終前才會恍然大悟,身體素質如何迄今為止仍有人不予重視,可是生病之後反而開始懂得珍惜身體健康。
身體維持著正常水準運轉,才能夠再談後面一系列的工作與努力,劉伯庸或許不過是哀嘆當年種種的禍事,同時更是心疼人們為努力生活的不易之處。
劉伯庸雖說是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可是觀察人間煙火氣這方面,劉伯庸也真的是做到了體察民情。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生在富庶之家,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高門大戶的弟子。
劉伯庸想必也是深知普通階級百姓的苦楚,所以面對著這種人們無可奈何的場景,劉伯庸也難以控制自身的情緒,故而才發出了這種嘆息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