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導讀: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相術大師之一,能夠通過一個人的氣色觀測對方的生死禍福,並且成功預言了三位皇帝的命數。
而到了晚年之後,他更是將這門奇術整理了出來,傳給自己的兒子,從而形成了一種相術界的流派,至今依然還在世間流傳。至於他本人,也因此被後世尊為600年來第一相術奇才。
我們今天人物篇要聊,就是號稱大明王朝第一相術師的
“袁珙”
。
他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亂世當中,曾經跟隨一位奇人學習觀氣之法。隨後更是憑借出色的預測能力,在短時間內名動天下。
甚至還因此結交了,明成祖朱棣身邊的黑衣宰相姚廣孝,而這也為他的人生,開啟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接下來我們就一同了解一下,這位相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師從奇人
一心只想遊歷天下,尋訪傳說當中的隱士高人。他的名字叫做袁珙,原本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但是性格怪異的他,卻偏偏對名利不感興趣。
一心只想遊歷天下,尋訪傳說當中的隱士高人,但此時此刻,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
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走遍了華夏大地上的許多名山大川,但卻始終一無所獲。現如今更是將目標,放在了人們口中所說的海外仙山之上。
轉眼間數日已過,他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一座叫做珞珈山的小島上。上島之後他向往常一樣開始四處尋訪,不過一連轉了幾天,卻並沒有找到所謂的高人。
然而就在他準備離開的時候,卻忽然遇見了奇怪的和尚。對方名叫別古涯,雖然整天穿著一身破爛的僧衣,可言談舉止卻並不像是一個凡俗之人,時常說出一些玄之又玄的話來。
由於性格相投,一來二去之間,袁珙逐漸和他成了好友。在一起談經論道,眨眼間數月已過。這一日袁珙自覺離家許久,於是便早早的來到後山向別古涯辭行。
卻看見對方正坐在一塊石頭上,目不轉睛的盯著太陽,袁珙好奇的詢問對方為何如此?別古涯則告訴他,自己正在練習一種觀氣之術。
煉成之後,就能夠通過氣色的變化來觀測人的命運,並且還主動將這門奇術傳授給了他。在此之後,袁珙便暫時打消了回家的念頭,按照對方的指點,一同練起了觀氣之術。
所謂觀氣之術,其實是一門比較玄的東西。因為在古人的概念裡,世間萬物都是由元氣所化,包括人也是一樣。
而人與萬物之所以會各有各的區別,就是因為構成物質的元氣,本身攜帶著不一樣的屬性。而根據元氣屬性的不同,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氣色,
這就是觀氣之術的根源。
就這樣大概過了有百日左右,袁珙就感覺自己好像有了特異功能一樣。能夠在人的臉上,看到一些之前從未見過的色彩變化。
這個時候那個叫做別古涯的怪人又送給他一本古書,書中詳細記載了有關相術和氣色的變化原理,以及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案例,隨後對方便主動告辭遠去離開了珞珈山。
聲名遠揚
離開珞珈山之後,袁珙便按照自己所修煉的方法,開始為別人進行預測。而他所預料的結果,卻往往出人意料的準確。
甚至能夠精確到,以某一天的某一個時辰為單位,而且接連預測了100多個人,都沒有出現過一次失誤,這一下他的名聲頓時傳了出去。
就連許都在朝廷的官員,也紛紛不遠萬裡,前來找他為自己觀測氣運。而根據史書記載,其中就有一個名字叫做普化帖木兒的南臺大夫,特地從北方趕來拜見。
袁珙看完此人的面相之後,告訴對方:
“先生神氣嚴肅,舉止雷厲風行,這是大富大貴之兆。然而先生印堂司空有紅色的氣息,做官一百一十四天就會被奪印。但若能堅守節操,忠於朝廷必定會名垂後世。”
之後事情果然如他所料,普化帖木兒被派往浙江任職,結果還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民間起義的軍隊攻破了城池。
他的印綬也被義軍首領張世誠一並奪去,而他本人則選擇忠於朝廷,最終以死明誌。
除此之外,袁珙還給江西左副都禦史程徐看過面相,並且預言對方,會在千日之內得到升遷。
但是由於元朝氣數,將近所以他此後必然還會另投他主。
一年後程徐果然被朝廷拜為兵部侍郎擢兵部尚書。
之後又過了兩年,元朝大敗程徐順應時勢,投降明朝,為吏部侍郎。這一點也恰如袁珙的預言。
然而或許是在亂世當中,看過了太多人的命運變遷,袁珙對待這個世界,逐漸有了一種新的態度。
他不在執著於自己究竟是否出世還是入世?而是選擇在出世,和入世之間保持一種遊戲紅塵的心態。就這樣他又一次背起行囊,獨自一人踏上了遊歷天下的路程。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想著去尋訪什麽隱士高人。而是一路隨心而行,隨緣而住。
因為經過這些年的預測,他也漸漸發現了一個現象,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是由因緣而注定。
無論任何事物都逃不脫這個規律,包括人的命運也是如此。
與其機關算盡,倒不如坦然接受上天所安排的一切。
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次遊歷過程當中,他遇到了一個叫做姚廣孝的僧人。
當時兩人在嵩山的一座寺廟外相遇,袁珙看過對方面相之後,頓時大為驚奇,感慨到:
“此人面如病虎,目生三角,生性嗜殺,將來必是劉秉忠之輩。”
他所說的劉秉忠,乃是宋末元初之人。早年在不得誌時,曾經遁入空門做過和尚。
之後受到元太祖忽必烈賞識,做了對方身邊的謀臣,同時也是幫助元朝覆滅南宋的關鍵人物。而此時此刻,這個名叫姚廣孝的僧人,聽見有人拿自己和劉秉忠相比。
在驚訝的同時也不由得大為欣喜,感覺自己仿佛遇到了知音。而在此之後,姚廣孝也的確就如同袁珙所預言的那樣,協助燕王朱棣一起發動了靖難之變,並且最終把對方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
同時也正因為兩人此番有過一面之交,袁珙也被姚廣孝引薦到了朱棣的面前。
預言皇帝
在靖難之役發動前夕,大明王朝內部正處在風雲變幻的局勢當中,剛剛上任的皇帝朱允文,一心想要削弱藩王的勢力。
而能爭冠戰的燕王朱棣,則無疑在這場削藩運動當中首當其沖。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也不得不奮起反抗。
但是一想到自己即將造反,縱使久經沙場的朱棣,心中也難免有些猶豫不決。
而在這個時候,在他身邊做謀士的姚廣孝,便想起了當年在嵩山上,為自己預言命運的相術大師袁珙。
希望能夠借他的神機妙算,來堅定朱棣發動兵變的決心,就這樣袁珙被姚廣孝請到了北平。
然而畢竟事關重大,朱棣也想借此機會好好試探一下,這個在江湖上聞名已久的神算,究竟有沒有真本事?
於是便在侍衛當中挑選了九個與自己身材相貌相似之人,並且與他們穿著同樣的著裝混在一起。
心想如果袁珙能夠將自己認出,便證明此人名不虛傳。
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袁珙剛一進門就瞬間認出了正主,徑直朝著他行起了跪拜之禮。
口中還說到:
燕王何至輕身於此,眾人以為他不過是恰巧蒙對了而已,便告訴他這裡沒有燕王。然而他卻一口咬定說,自己善於觀人氣色絕對不會認錯。
此時此刻,朱棣在震驚的同時,心中也異常欣喜,隨即稟退左右,然後非常嚴肅的問他到底看出了什麽。
袁珙答道:
“燕王日角插天,是為太平天子之相。
待到須長過臍,即可登大寶即位。”
聽到這一番話,朱棣雖然有些激動,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強行按捺著心情,又讓他為追隨自己的一眾部下觀測面相。
最終出的結論是,這些人一個個都是封侯拜將之命。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朱棣也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大張旗鼓的開始造反,並在四年之後,於南京成功登基稱帝。
做了皇帝以後,朱棣便開始對當初支持他的人論功行賞,可是在封賞了一圈之後,卻唯獨發現少了一個袁珙。
於是又派人把他接到了南京,並且授予太常寺卿的官位。對此袁珙既沒有推辭,也沒有接受。雖然領了官職,但卻從來不過問政務,而是依舊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
除非遇到皇帝召見,才會進宮面聖,不過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在此之後袁珙似乎隻被皇帝召見了兩次。
而這兩次,也都是事關重大的立儲之事,所謂立儲也就是選定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其中第一次發生在明成祖朱棣晚年時期。
當時袁珙看了皇長子朱高熾的面相之後,便立刻確定對方是天子之相。於是朱高熾便順利成章的當上了太子。
第二次是發生在朱高熾繼位之後,他在選定未來繼承人的時候,也同樣學著自己的老爹,把袁珙找了過來。
結果袁珙又一次精準的預言出了,大明王朝的下一任皇帝朱瞻基。在做出這次預言之後,袁珙似乎也已經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隨後便向皇帝辭去官職,回到故鄉。
將自己的觀氣之法,和對於相術一學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柳莊相集。
並且在臨終之前,特別告誡後人:
“相術之學,非逆天改命之學,乃因勢利導之學。
人不畏義,而畏禍患,往往因其不善導之於善,從而改行者甚多。”
這番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學習相術,觀測命運,本質上並不是為了幫助某些人逃避因果規律。
而是為了能夠在提前看到結果的基礎上,利用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能,引導對方棄惡向善,最終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
交代完這些遺言之後,袁珙便非常淡然的閉上雙眼,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此後其子袁忠徹繼承其衣缽,日後也成為了一代名動天下的相術大師,並且依舊深受朝廷的信任。
結語
其實在真正了解袁珙的人生事跡之前,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
認為相術和命運這些東西,雖然有一定的原理和依據,但終究只是一些邊緣化的理論,不足以算得上是一門正統的學問。
更多的時候,只是用來製造傳說和引導輿論的工具。但是通過了解史書中對於袁珙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看似邊緣化的理論,卻往往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出一些決定性的作用。
而其中的關鍵因素,則在於掌握這門學問的人,是如何運用和發揮牠的價值的。畢竟無論什麽學問,其實最終的本質,都要回歸到人的內心上來,玄學亦是如此。
何運用和發揮牠的價值的,畢竟無論什麽學問,其實最終的本質,都要回歸到人的內心上來,玄學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