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始訪談的時候,有一些事情是要我們注意的。比如說有的咨詢師很著急。認為這來訪者花了錢了找我咨詢,他這半個多小時甚至快一個小時了,說的都是他自己的事,我也沒給對方出個主意或者給一個解釋,什麽建議都沒有。他不白花錢了嗎?所以我很著急,我得想辦法幫他,我得解決他的問題,咨詢師開始焦慮了。他就給來訪者出主意,強行進行解釋,這本身就是咨詢師的問題。
第一,不需要強行解釋。
這個問題就是他覺得要立刻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要談的話題。初始訪談的時候,咨詢師不需要去做的事,不是不可以,是不需要。如果你咨詢師本事大,你說我就這麽大的本事。我一次咨詢50分鐘或者60分鐘我就能做一個個案,這個個案如果不是精神病、人格障礙,我都能解決,神經癥也不在話下。那是你本事,你說我就這一次咨詢,我就是這種焦點式的,特別快,我一次是一個新的個案。下次再找我還是一個新的,那可以,那說明你本事大。但是我們不要求每一個咨詢師都這樣。而且這樣做起來效果不見得真的好。所以我們不要求、不需要立刻解決問題。不要給自己這個壓力。不要說你看我這次咨詢做了四五十分鐘了,也沒有怎麽幫到他,這個怎麽能行呢?
這個信念哪兒來的?就來源於前面我們的那幾個自問自答的問題,還記得嗎?心理咨詢的過程當中是什麽幫到了來訪者?如果你的答案就是我要給他一個解釋,精妙的解釋。你要給他一個很好的主意,那你這這咨詢失敗了。因為你有了這個信念之後,你做不到這一點。可是如果你說是陪伴和傾聽,來訪者在我給他提供的這樣一個寬松的環境裡面,一個接納的氛圍裡他能夠坦露心聲,他能夠把他的心裡話說出來,能夠做一個自我整理,其實他已經有很大的收獲了。OK,那你成功了。所以不要求立刻解決問題。
第二個我們不要求故意共情。
你無情可共的時候就不要刻意做了。我們知道共情很重要。前面在我們的準備課程裡面,有一個就是對於兩情的解釋,共情和移情。好好研究研究這個共情。如果你做不到這個共情,來訪者說的這些你無動於衷,你沒什麽感受。
比如來訪者,一個女孩,她和她男友分開,失戀了,她心裡面特別痛苦,說起來很難過。但是你聽著這個事簡直是一個習以為常的事啊,因為你可能已經失戀好多次了,後來步入婚姻了,也沒覺得以前怎麽樣,你無動於衷,沒有什麽太大的感受。可是你想不行啊,咨詢得共情,我得和他共情,雖然我沒感受。你會說:嗯,聽到你說到你和你男友分手了,我也覺得很難過,或者說你和你男友分手了,你一定很不好過。你說的這些話沒錯,但是來訪者根本就不接你的話茬。為什麽?沒有情感連接,因為他從你的語調當中,從內心互動裡面,感受不到你的內在是有情在的。
無情可共,不要共情。除非你的內在有反應了,有感受了,這個時候才可以。但是為了訓練共情,為了我們能夠把共情做成一種技術操作。即使有些時候你內在沒有觸動,我們是要求有的啊。但是如果你說我實在沒有,我還想練怎麽辦?那你就練內容反應加情感反應。就是簡單的公式:初階共情等於內容反應加情感反應。你說沒有(觸動),那行。那你就給他進行內容反應、情感反應。不斷地這樣練,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形式化的東西,他只是練習了你的技術,不代表你做的就叫共情。牠只是形式上像,如果想做到真的共情,你內在是要有感受的。你沒有這個太深體驗的時候,你的共情反而背道而馳。來訪者感覺你太虛偽,這是不需要做的。
第三個不需要刻意回避診斷。
這個怎麽解釋呢?因為有一些咨詢師覺得不能夠給來訪者做診斷。理由很簡單,他覺得給了來訪者做了一個診斷,就相當於扣了一個帽子,貼了一個標籤,他撕不下去。但我們的要求是:如果你能夠給於來訪者一個診斷,或者說能夠給他一個比較準確的評估,那你還是要有的。即使你不告訴他,你自己也要有,你自己要做到心裡有數。這個診斷是給你自己的,比如說你覺得他是一個自戀方向的,牠是個邊緣方向,他是一個神經癥,他有點強迫,他有些抑郁,這是你自己內心的一個判斷。這個要有。不要回避,說哎呀,我怎麽能給來訪者貼標籤呢?他真的就是抑郁了嗎?他怎麽看著樣子像是一個自戀的,但是我如果覺得他自戀,我不就會給他暗示出來,是自戀嗎?這個對咨詢沒好處。不要有這些想法,如果你能夠通過這個資料的整理,確實判斷出來訪者就是這樣的,那你就按照這個方向走。
第四個,不需要過早的解釋。
過早的解釋會展現你咨詢師的理論功底。你說我學了這麽了,我得用點技術,用點理論幫你解釋解釋。可是如果他的資料不夠,前期你們的關係沒有到位,你的解釋沒用。這就像是種地一樣,種到空地兒上去了,裡面沒有土壤,因為你們一關係不到位,第二個來訪者聽不懂。他本身還沒有準備好聽你這個解釋呢。過早的解釋不要做。
強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