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咨詢師譚素怡
結婚,是每一個人走進成年人的世界,都會面臨的話題。
特別是對於一些大齡的女性來說,未婚問題,注定會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
我今年28歲,是家裡的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從小父母在外打工,而自己一直也是乖乖女,沒有戀愛的經歷。
工作後一直都很忙,現在年齡也大了,很焦急,心理壓力很大,加上家人的催促,更讓自己心情仿徨、壓抑。
其實,家人、朋友也為自己介紹了不少男士,但我總是條件反射地“頭疼”。因為,和他們聊的過程真的很枯燥、乏味和吃力。
可能是因為我內向、不善言辭,雖使出全身解數,但往往聊了一次就提不起勁了,有種虛脫的感覺。
雖然自己也有好感的對象,但對方好像也挺被動的,我也不是一個主動的人,所以往往後面都不了了之。
其實,自己也蠻糾結的,一方面渴望美好的愛情,畢竟能有人和你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是一件多麽美好的事情。
另一方面聽多了婚姻不幸的新聞,我心裡是有些忐忑的,隱隱約約地有些恐懼。
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情商太低,或者自己到底有什麽問題。
我和朋友、客戶、同事相處都蠻不錯的,感覺挺輕鬆。但若知道要和某人相親,自己不由自主會產生一些疲憊和退縮的感覺。
人人都說,談戀愛很美好,但我怎麽覺得這麽辛苦呢。雖然我渴望愛情,但還不想那麽辛苦去談個戀愛。
既然談戀愛這麽累,那其實我一個人過好像也沒啥問題。
對於A的現狀,很多人表示有同感,渴望找到兩情相悅的伴侶開展美好的愛情,
卻不知道如何開始,也不懂得表達,缺乏談戀愛的技巧,與人溝通的方法等等。在相處中會覺得特別吃力。
另外,很多女孩因為矜持,都期望男生會特別主動追求自己,但往往很多男生也非常被動,
他們無法理解女性的情緒和行為,也許他對你有好感,但不知道如何接近你。
於是,兩個人都被動,就會極易錯過了。
我們往往以為這一類型的女孩只是因為缺乏戀愛技巧或者只是比較被動,才導致遲遲沒戀愛。
倘若只是這樣,問題也不成為問題,因為不懂可以學,被動也可以嘗試主動。
但問題不是那麽簡單,深入了解後會發現她們實際上陷入一種 “愛無力” 的狀態中,明明可以改變,卻感覺如此困難。
同樣是撩小哥哥,有的女孩子覺得很開心、輕鬆,興味盎然,甚至像打了雞血似的;
有的女孩子卻覺得是一件麻煩事,覺得吃力、心累。實際上她本人並非是缺乏毅力之人,平時對待工作也非常努力,很少言苦累。
當小A真正進行心理咨詢後,她發現自己原來從未被愛過,或者說很少感受到被愛。
父母關係不和,總是吵架,她出生沒多久,母親便把她丟給爺爺奶奶,自己出遠門打工了。
由於她是女孩子,爺爺奶奶對她也不甚上心。她記憶深處,總是一個人孤獨地待在家裡。
作為孩子的她,從未及時獲得父母的愛的關注和情感支持,沒有體會到愛的感覺;
小小年紀的她,還是個孩子,卻未得到好好的照顧,反而需要自己去照顧家人。
成長過程中,在家庭中一直是照顧者的角色,從來都是她單方面地付出,“家裡沒有人問我累不累、開不開心,過得好不好……”。
當這麽一個冰冷的真相赤裸裸地攤開時,她感覺好殘忍很恐怖,不由得擁抱了自己,原來自己有這麽多未療癒的創傷。
成年之後的她,總是覺得內心空空的,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內心深處難以相信自己會得到愛。
這種心態往往是和生命中一些根本的東西聯繫在一起,比如安全感和信任:
在這個世界上會有人愛我嗎?
別人是不是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傷害/疏遠我?
我值得被愛嗎?
我什麽時候才能遇到一個真正愛我的人?
如果遇到了,我是否有能力與TA建立起真正長久的關係?
“愛”是一種能力,是要習得的。當孩子好好地被看見、被滋養,才能發展出這樣的功能。
沒有被愛、被珍視的童年,這個人往往也很難掌握愛別人的能力。
因此,在嘗試和異性真正相處時,她感覺無所適從、缺乏動力、心累,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也不斷地感到挫敗。
童年得到充分的愛的孩子,她們內心豐盛且富余 ,她們的杯子裡裝滿了牛奶,裡面甚至還有各種營養麥片、幹果,杯滿溢出;
沒有被愛的孩子,杯子裡則是一個空空的,或者盛著少得可憐的牛奶甚至只是普通的白開水,自己始終是個饑餓的小女孩,從來沒吃飽。
她意識上明白對方會喜歡“小太陽”般的女孩,自己又何曾不想能這樣去愛別人呢。
但小時候無論自己怎麽努力,卻從未感受到父母給自己帶來的溫暖和關懷,
“饑腸轆轆”的自己,既憤怒,又沮喪、自卑,感到無力、恐懼、絕望,乾脆選擇放棄,縮進冷漠憂郁的殼裡。
因此,在面對親密關係,她內心被觸發了
恐懼 (恐懼自己被掏空,瀕臨死亡的絕望)
憤怒 (對父母的深深恨意,我是不是不夠重要、不夠優琇,所以父母或其他家人才不愛我?)
不公 (為什麽不是我享受照顧,而即使我付出了也得不到回報?)
除了沒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由於家庭關係是充滿衝突、冷漠的,她也沒有感受過父母之間的恩愛、父母與家人之間的愛。
為了避免重覆如此糟糕的體驗,對以相親為目的的相處,她意識上會特別疲憊抗拒,其實是因為恐懼婚姻,潛意識裡在防禦。
愛的能力包括愛和被愛的能力,一是你能讓對方感覺到愛(表達力),二是你能真實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感受力)。
有人內心很愛,但不懂表達;有人明明被愛,卻覺得對方不愛;更多沒有被無條件愛過的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人生是趟旅途,所有遇到的人和事,是來幫助自己成長的。
雖然父母沒有給到自己充分的愛,但父母亦有自己的局限,他們能夠給到自己的已經是蕞好的了。
雖然我們缺乏愛的能力,但沒有人生來就會愛人,如何愛和被愛,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感受,但不要輕易放大自己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到美好的人和事上去;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咨詢,進行個人的成長,去修復個人的局限,得到重生。
當她真正修通自己,具備了愛與被愛的能力,不再恐懼親密關係,就能真正打開自己的內心,而戀愛與婚姻就像花兒盛開,蝶兒自來一樣自然而然!
譚素怡
·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咨詢師
·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性心理咨詢師
· 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會員
· 廣東省心理學會會員
· 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會員
· 廣東省婦聯“維權服務站”心理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