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每一段戀情,總不能長久。一般過了熱戀期,總會陷入爭吵,最後就走向分手。而且,我的熱戀期也就2、3個月,最長的戀愛不到一年,很多差不多半年就分了。
我也反思了很多,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太多了。後來,我就不給自己設要求,不去設置那些條條框框,就憑感覺。
遇到有感覺的對象時,就主動地去追求他,向他展現我的魅力。這種情況,確實提高了成功率,很多男生還是喜歡我的。
但在一起後,我對他的好感,就很容易消失,覺得對方與我想像中的也不一樣,有時會對他很失望,覺得他不是適合我的,我對他的熱情也隨之消退。
這時候,覺得對方哪哪都不能讓我滿意,總想著讓對方做出改變,符合我的期盼。但往往總會吵架,慢慢冷戰,最後走向分手。
這樣的戀愛經歷讓我覺得很心累,感覺談一個不行,談兩個也不行,談得多了,心越麻木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找一個怎樣的人,都有些害怕進入親密關係了。我不知道我的戀愛到底出了什麽問題?為什麽總是不適合呢?
克裡斯多福在《親密關係》一書中說“人們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有時我們看似降低了外在的要求和標準,降低了對方進入我們內心世界的入門檻,但對伴侶的期待,往往是潛藏在自己的潛意識裡,一旦雙方從陌生人、朋友進入伴侶關係,我們內在的期待與需求便不斷冒出來。
而這些期望,其實是與個體自身的需求有關。
比如,有些女孩子,未確定戀愛關係前,很獨立、很堅強、很善解人意,而一旦確定戀愛關係後,就變得很粘人,很需要呵護,很需要陪伴,甚至很情緒化,需要對方這樣那樣地滿足自己。
而當對方未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時,就感到失望、難過、憤怒,想要去改變、教育、或攻擊、懲罰對方,等等。
如上所述,我們對伴侶的期望,或者說對理想伴侶的描畫,來源於我們心中的需求。
而這些需求,往往是我們在早期與父母的關係中未能得到滿足的需求,當我們長大後,被投射到其他親密關係中。
在牠們的驅使下,我們努力找尋著符合有可能滿足我們內在需求的人,讓我們可以得到補償,可以滿足。
但很少有人能百分百地滿足我們,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發現對方某些不符合我們期望的地方時,我們會怎麽樣呢?
熱戀期過後,彼此褪去表面的面具,開始接觸真實的對方。這時,花花看到原來對方與自己想像中不一樣。她有些失望,想要去改造對方,讓對方變成自己理想中的伴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去期望或要求伴侶改變時,其實是在向伴侶傳達“你不夠好”的信息。是伴侶真的很差嗎?不一定。“不夠好”的感覺,往往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是我們覺得他不夠好,這裡不夠或那裡不夠。
所以即使伴侶表現得再好,我們始終不會覺得足夠了、挺好的,這阻礙了我們接納和欣賞對方的能力。
正如《親密關係》中提到的,這往往是通向地獄的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花花試圖改造伴侶的行動,遭遇挫敗,失望是必然的結果。而對方的拒絕,意味著花花的期望沒能實現,需求沒被滿足,花花的憤怒隨之而生。
失望和憤怒,讓我們想要懲罰對方,甚至以此逼迫對方去改變,指責、冷戰便成了一種逼迫的方式。
而當指責、冷戰,也無法逼迫成功,無法讓對方心甘情願改變時,勸說自己Pass掉對方,換一個對象,也成了一種應對方式。花花內心的熱情隨之消散,愛的感覺也淡了。最終走向分手。
若花花能在對伴侶感到失望時,反躬自省, 正己修心,問問自己“為什麽我會感到失望?”“此時此刻,我希望從伴侶身上得的是什麽?”“這種需求,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或許,她能發現自己深埋在潛意識裡的需求。
熱戀期就像“月暈現象”,我們會被自己投射在伴侶表面不真實的光暈所吸引。
而真正進入關係後,想要長久維持這段關係,就需要我們看到真實的對方,並且接受、愛真實的對方。
若一直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一直執著於月暈是不真實的光,如同追求幻想泡泡裡的愛情,我們最終會被現實所挫敗。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