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頻出,厭學抑郁、叛逆躁狂、網癮輟學等等,讓人不禁感慨現在的孩子都是怎麽了。
當我們把目光放得遠些,看到孩子背後的家庭時,也許會看到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還很有可能有父母的、整個家庭的。
《女心理師》裡本該是陽光女孩的高三孩子尤娜卻頻頻作出自殺行為。
因為覺得老師和同學們都不信任她,覺得她欺負同學小哲。
剛開始,尤娜的父母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直到半夜發現女兒自扇14個耳光,才送女兒去進行心理治療。
而在心理咨詢師賀頓的引導下,尤娜種種異常行為的秘密被揭開,沒想到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有關。
尤娜的父母長期離婚不離家,也未將離婚的事實告訴尤娜,盡力維持著完整和諧家庭的表象。
但實際上,尤娜早已窺探到這看似完整的家庭下早已破裂的真相,而她不停地製造各種麻煩和衝突,甚至試圖以自己的生命為籌碼,只為挽留家庭、挽留世上蕞親近的兩人。
尤娜的種種反常、破壞的行為背後其實是整個家庭系統的驅動,而尤娜的問題實質上是整個家庭關係的“替罪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當這片土壤變質,出現病態時,這顆幼苗也會把土壤病態的部分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
當家庭系統裡出現不被支持表達的感覺時,系統便會尋求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家庭裡能量較弱的,敏感度較高的人(通常是孩子)便容易成為家庭的“替罪羊”:
只要自己表現出癥狀,那麽父母就會把雙方之間的矛盾暫時擱置,轉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上。
這種現象在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身上非常常見。
父母以為自己天衣無縫,但事實上處在家庭中的孩子很難察覺不到家庭的變化。
即便不清楚真相,但“不對勁”的感覺已經產生,此時,這種不對勁的感覺便會驅使著孩子表現出問題,進而使家庭關係的主要矛盾轉移到孩子身上。
而當以孩子這個替罪羊為窗口,去看他們的家庭時,你就會看到一個扭曲變形的家庭內部世界。
有的家庭處處充滿了指責、抱怨、矛盾,孩子則總是暴躁易怒,情緒行為失控;
有的家庭是缺位的父親、抓狂的母親和厭學的孩子組合;
有的夫妻關係一團糟,整個家庭環境就像是戰區,隨時都會有戰火燃起......
許多父母覺得只要他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平靜的樣子,孩子察覺不到。
然而孩子才是那個準確測量家庭關係的溫度計,冷暖喜樂,他可能無法D一個感知,但永遠都是蕞精準感知的那個。
因為家庭是孩子頭上的天,而父母是撐起這片天的“頂梁柱”,當這片天出現分崩離析的徵兆時,孩子的整個世界都會感到不安,於是會試圖去做些什麽;
因為還未將自己與家庭分化開來,主動或被動地把自己捲入到父母的矛盾中,於是承擔起“父母分合”的重擔,用自己的問題來“粘合”父母的裂痕;
因為父母難以看到、面對夫妻關係的問題,於是家庭系統裡弱勢的孩子便在無意識裡製造更大的問題,替父母表達,替不被這個家庭系統支持的感覺表達。
孩子的問題成為家庭關係裡的“替罪羊”,成為整個家庭的焦點,也可以成為家庭成員看到問題、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承擔自己的責任,進而促進家庭系統改變的契機。
但要達成如此的契機,並不是一件易事,在這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成因。
在“替罪羊”的現象下,家庭成員會無意識地達成共識:是孩子出了問題,讓孩子去接受心理治療。
但事實上,在家庭成員不願察覺自己的問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前,孩子的情況總是難以“好”起來。
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只能變本加厲,一次次用脫軌行為來發出信號:這個家庭出問題了。
同時,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是有繼發性獲益的,只要那些問題沒被解決,或是自己變得更糟糕,那麽家庭還是穩定的,也可以避免父母關係或家庭破裂。
就像尤娜發現當自己出現問題時,父親會主動回到家庭中來,父母之間的矛盾似乎也得到了緩解,家庭似乎也因此變得“和諧”。
但父母之間的婚姻問題沒解決,父親依然想要離開,於是尤娜只能不斷製造、升級問題,試圖自殺,來挽救父母搖搖欲墜的婚姻。
所以,當孩子從他的癥狀中獲益時,如父母不吵架了,注意力回到了家庭中來,孩子會無意識地認為自己的癥狀是“好的”,從中獲得了某種力量感和價值感,問題被繼續保留,孩子在無意識中也不想讓自己“好”起來,把自己的問題作為解決家庭矛盾的籌碼。
德國著茗心理學家海靈格說過:“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當父母之間鬧得不可開交時,孩子出現問題,然後這場家庭戰爭便得以停止,並且為了解決“有問題”的孩子,父母之間會變得無比地團結。
當孩子做了家庭問題的保護神,獲益的不止孩子,還有父母。
不必再去面對搖搖欲墜的婚姻,不必再去思考為何婚姻會變成這樣,也不必再為家庭幸福嘗試努力,只要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相信著當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家庭也就會變得幸福。
在家庭系統動力的驅使下,父母與孩子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共謀,鼓勵孩子的繼發性獲益,即便積極帶孩子治療,但也難見成效。
長期擔任家庭的“替罪羊”,會讓孩子心中背負起強烈的負罪感。自己成為罪惡與苦難的源頭,禍害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那種負罪感會深深地折磨著孩子,會一直纏繞著孩子,讓他再也過不好,因為一旦自己過好了,對父母就是蕞大的不孝。
即便長大成長,脫離家庭後,他們依然會在無意識中自我破壞,讓自己得不到幸福。被困在“替罪羊”的角色中,孩子無法發展自己的人生,把自己作為犧牲品,總在為父母在課題負責。
我想,任何父母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孩子總是家庭一面真實的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不妨把視角從孩子身上移開,看看家庭怎麽了,夫妻關係又怎麽了,親子關係又怎麽了。
把問題當作是整個家庭系統的運作來看,問題也自然找到了源頭,尋到了解決方法。
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的兒童青少年咨詢中,咨詢師與父母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的原因。
當家庭成員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後,孩子會自然地明白:父母的問題是父母的,自己不需要為此負責任。
無論父母的關係如何,他們都有能力去處理好。自己不再是罪人,也沒有被拋棄的風險。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安心地去探索世界,投入地自我成長,積極地和其他人產生鏈接。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