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大家都是平等的,為什麽總有人有意無意的想高人一等呢?
當然,在這裡我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不可以追求優秀、不可以變得優秀,而是生活中有些朋友總是有意無意的想要在心理層面占據“優勢”,後者說有意無意的想要保持一個優勢者心態。
雖然這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但就像我們不能活的太卑微一樣,活的太優勢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那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優勢者心態吧。
情景一
穎是一個思想很獨立的女性。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擔心家裡逼婚,就選擇到外地工作。而這一去就是6年時間。
現在眼看著已經奔三了,家裡父母終於忍不住了,就開始天天電話轟炸她,問她有沒有男朋友、家裡有不錯的要不要看看、你是想急死我們啊,還沒動靜。畢竟身在外地,有時候應付幾句也就過去了。
可畢竟過年的時候還是要回家的,這不,除夕夜一群親戚圍坐在一起,聊著聊著就開始說她的問題了。她本來想著能躲則躲的,誰知道母親一把拉住她,一定要她給個說法,她支支吾吾的啥也沒說,母親一下子癱倒在地,哭著說“我從小把你拉扯到大,你怎麽這麽不心疼我呢,你都快30了,難道要等我們入土再結婚麽”。
雖然,她知道自己早晚會遭遇這種狀況,可來到眼前的時候,一邊是自己現在還不願意結婚,一邊是父母的恩情平時能言善辯的她,也不知道該怎麽做了。
情景二
王和玉已經結婚有些年了。當初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孩子,玉選擇辭職在家。而這段婚姻就變成非常標準的男主內女主外。
這種模式一直維持了很久,可隨著孩子的長大,帶孩子越來越辛苦,玉就希望王能夠幫她分擔一些。可多次交流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在外面賺錢已經夠辛苦了,你能不能體諒我”。
久而久之,玉的心裡就藏了不少的怨氣。
突然有天夜裡,玉做完了家務,看到躺在沙發上玩著手機遊戲的王,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我天天在家又得照顧孩子、又得做飯、又得做家務、又得照顧你爸媽,你就不能心疼心疼我?”
“你在家那叫忙?你是不知道現在在外面賺錢有多辛苦,天天得看人臉色,起早貪黑的,家裡錢都是我賺來的,一家子人都是我養的,你有什麽資格說我?我那麽辛苦,連玩遊戲放鬆的權利都沒有麽?”
這兩種情況,我想你都經歷過,或者見證過。那這時候這與我們的主題“優勢者心態”,有什麽聯繫呢?
在情景一你看到了,穎面臨的兩難狀況是一邊是自己的訴求,一邊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她想追逐自己想要的,又沒有辦法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站在養育之恩這一方面的母親,就占據了心理層面的優勢,可以以這種優勢來讓女兒屈服。
當然,我們並不是在描述這種模式,而不是說母親的關心是多余的。
而在情景二裡,你看到了家庭主婦玉,確實為家庭做了不少事情,同時,王也為家庭付出了不少。
在矛盾爆發的時候,兩個人都在強調自己為這個家庭付出了、都強調自己付出的多。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他們都在通過強調自己的付出,來使自己擁有心理層面的優勢,從而使對方能夠聽他們的。
那這種模式是具體怎麽運作的呢。
在兩個情景裡,都暴露出了同樣的東西,那就是付出者心態與受害者心態。
情景一裡,我付出那麽多,我有優勢,但你對我不好、不聽我的,我是受害者;情景二裡,我為這個家庭做了很多,我有優勢,但你不理解我、不尊重我,我是受害者。
這時候受害者就提出訴求了,你要聽我的,你要給我理解。
而另一方,迫於養育之恩、付出少、沒有道理等原因,處於心理上劣勢,就只能選擇去屈服。
同時呢,如阿德勒先生所言一樣,弱者有時候也是強者。受害者心態,是弱者心態的一種。
我都那麽可憐了,你為什麽還這麽對我,潛臺詞就是,你這麽做不對,你要補償我,你要保護我,你要照顧我。
那麽,在面對正處於受害者身份、弱者身份的人時,我們就不自覺的會被架在道德的天平上,不得不面對是繼續傷害對方,還是堅持自我的選擇。
你也知道,堅持自我是非常難的,所以情景一裡的穎,也像大部分被父母催的受不了的男男女女一樣,被迫選擇留下來相親。
所以從這個層面,受害者心態也可以使我們擁有心理優勢。
而其實呢,除卻付出者、受害者心態外,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優勢,還有上位者心態、得道者心態。我懂的多、我是權威、我是領導,所以,你得聽我的。
當我們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讓自己處於心理優勢狀態的時候,我們都是抱有目的的,而這個目的大都是以掌控對方,讓對方聽自己的為主。
你也在前面的案例中看到了,母親希望女兒聽自己的,趕快相親;妻子希望丈夫聽自己的,能幫幫忙,丈夫希望妻子聽自己的,給自己自由。
從現實狀況來說,這種方法確實也是挺有用的。
可我們還是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我們與他人都是平等的,也必須保持一個平等。
上面也說了,就像一直卑微不好一樣,一直處於優勢者狀態也不好,那是因為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會使我們:
1、經常想要控制對方,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丟掉了自己;
2、建立在付出者、受害者心態上的優勢心理,持續的時間長了,會覺得週圍人都欠他,只有他自己在付出;建立在得道者、上位者心態上的優勢心理,就會使當事人習慣性的看不起別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3、掌控別人是一個很難做到的事情,而陷入優勢者心態,就會面對掌控所帶來的失控,而如同想要孩子聽話,而孩子不聽話的父母一樣,時常焦慮、持續焦慮;
4、很難進行一種平等的交流;
5、會習慣性的將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等等。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讓自己處於優勢者心態,並不是我們有意為之,而是受一些深層次的因素驅使。
阿德勒心理學有兩個關鍵點就是自卑和補償,而這兩點可以用來解釋優勢者心態。
以受害者心態為例,“我知道撞你的車不對,可你看我都50多歲了,還得在大街上拉活,家裡真的很辛苦,你就放過我吧”。
可能肇事者確實家庭情況很不好,所以故意示弱,取得心理上的優勢,從而逃避該承擔的責任。逃避行為就是基於自卑才出現的,而為了補償自卑,所以就讓自己處在心理優勢,從而拉近或超越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實現某種目的。而在所有的優勢者心態裡都有自卑和補償。
無論是從長時間追求優勢心態會帶來種種的負面作用出發,還是從內部深層次的沈重自卑出發,我們都應該以解決自身問題為主要方向,讓自己能夠不卑不亢、誠實、坦然的面對自己、面對世界、面對人生。
如果你有心進行這樣的鍛煉的話,那我覺得可以考慮:
1、花費一段時間梳理自己,找出來自己有哪些自卑,又因為什麽而自卑;
2、鍛煉自己承擔責任、結果的能力;
3、盡量減少自己的逃避;
4、利用零碎的時間、空餘的時間積極成長;
5、與有同樣目的的人一起,互相監督、互相促進、共同成長;
6、鍛煉自己的身體,這有利於提升承載能力等。
雖然我確實不知道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但我覺得,我們都應該擁有真正的自信,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