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換工作後,林雪連夜準備簡歷,在各大招聘APP上“海投”。
專業能力測試、無領導小組討論、行測……有過幾次跳槽經歷的林雪,迅速歸納出接下來可能會面對的挑戰,並為之而準備。
終於,一家專業對口的廣告公司聯繫了她,林雪對公司規模和側重方向都很滿意,想要進一步詳談,這時,對方HR(人力資源)發來信息:“請問此前是否做過MBTI性格測試,或者其他性格測試?若無,是否接受在線MBTI性格測試。”
林雪楞住了,想起前段時間瀏覽過“三輪面試都過了,最後卡在性格測試”的熱點新聞,她猶豫了5分鐘,最終選擇了接受。
01
荒謬
不看技術看性格測試
張亦沒有想到,自己去年在豆瓣發的帖子,直到現在還有人點贊。
雖然已過去一年多,但回憶起那次面試經歷,張亦仍覺荒謬:“其實也不算面試,因為我們直接在線上就聊崩了,真的太離譜。”當時,HR問張亦“既然是ESFP類型的性格,為什麽要逼自己選擇技術方向?”
張亦是2023年通信工程專業的應屆畢業生,老家在重慶。為了畢業就能順利進入職場,去年3月,她向重慶一家教輔機構投遞簡歷,該崗位的要求是有編程能力。
“很明顯,按招聘要求我是符合的,不懂為什麽要糾結我的MBTI。”張亦很不解,她就是學的這個專業,畢業後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再正常不過,為什麽到了HR口中就叫做“逼自己”呢?而且又是誰規定哪種性格的人,就只能從事那一類工作呢?
張亦的憤怒在評論區引起共鳴,許多網友紛紛下場評論,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技術崗位不看技術看性格測試?”,有近千個點贊。
然而,張亦的遭遇並非個例。近幾年,許多公司都將性格測試放在招聘流程裡,甚至部分企業,會直接在招聘需求中註明優先錄取的MBTI測試人格,其中不乏律師、輔導老師等專業性較強的崗位。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做MBTI,與其相應的MBTI職場鄙視鏈也應運而生。
MBTI最初是由布裡格斯母女基於榮格的8種人格理論基礎編制的一個測試量表,該測試嘗試分配四個類別:內向(Introversion)和外向(Extraversion),實感(Sensing)和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和情感(Feeling),判斷(Judging)和感知(Perceiving)。
取各類別的首字母,就可以得到測試的結果,如“INFP”“ESFJ”等。4個維度的排列組合,可以形成16種人格類型,此前網上大火的“E人”“I人”的梗便出自於此。
比如,測試結果首字母是E的就代表著外傾型人格,“善於與他人互動以及需要從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能量”,這是在求職中備受歡迎的類型。此外,T型(邏輯型)和J型(判斷型)也同樣受到很多行業的偏好。
張亦測試出的ESFP被稱作“表演型”人格,按照性格測試解答,這種人格優點是有優秀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表演技巧,缺點則是敏感、不專心,這與要從事編程的技術崗位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首字母是I(內向型)的,則處在鄙視鏈底端,尤其是ISFP(探險家型人格)和INFP(調停型人格),這兩類人格被視為“不適合工作”“擺爛大王”“摸魚專業戶”。
王晴就是INFP人格,這個測試是她在閨蜜推薦下完成的,結果出來後,還沒來得及細看分析,一旁的閨蜜就笑道:“INFP是公認愛內耗溝通困難人格,不適合工作。”
那一刻,王晴感覺莫名其妙,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測試,就能代表自己的性格甚至關乎工作和生活?她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這些年自認為工作勤勤懇懇,和同事也關係融洽,很受領導重視,不知道為什麽會因為一個測試,自己就被打上了不適合工作的標籤。
“這種測試真的準嗎?有求職者認可這個測試嗎?”王晴刪除了測試截圖,但心裡的疑問,卻久久沒散去。
02
認可
節約了解員工時間成本
“我覺得很準也有用啊。”與張亦和王晴不同,羅月很認可通過性格測試進入職場。今年5月,她靠著自己的ENFP(競選者人格)測試結果,成功拿下汽車銷售的offer,並在原有的底薪基礎上加了1000元。
入職這一個多月裡,羅月適應得很快,熱情大方的性格讓她迅速融入團隊,進入當月銷售榜前三。羅月也推薦身邊很多朋友做性格測試。
“感覺大家對測試結果還都挺認可的,會有一些細微的差距,但大體相符。”羅月認為,性格本身比較內向的人,很難測出E型這種偏外傾型人格;而像銷售、公關等這些需要經常和人打交道、和各個部門建立聯繫的職業,性格開朗的人確實會比較吃香,那麽在這個前提下,性格測試確實有不可忽視的參考意義。
在找工作期間,曉純在面試中做了不下十份的性格測試,有的是線上,有的是線下。在這些性格測試中,有部分是公司自己整合出的測試題,曉純會從這些題中,去判斷公司對崗位需求的偏向。
“在招聘平臺的崗位介紹中,更多的是關於公司對崗位的硬性要求,對於意向應聘者的傾向或者崗位的具體情況會比較模糊。”然而通過性格測試,會透露出一些對崗位需求的有用信息。“比如,有的測試會連續幾道題都和抗壓有關,那麽這個崗位要麽經常加班,要麽就是有較重的工作任務。”曉純說。
相比羅月和曉純這種應聘者,劉茜作為重慶某會展廣告公司的HR負責人,感觸更深刻。她所在的公司會對求職者進行性格測試,但僅針對中高層崗位的求職者,而且除了MBTI,還有霍蘭德、大五人格、卡特爾16PF測試等。
作為資深人力資源從業者,劉茜很早就關注到網上對性格測試的爭議。她直言,其實性格測試並不是近幾年才進入招聘環節的,不少大廠早年就有這種先例,而在外企則更為常見。
她能理解部分應聘者的抗拒,但是從公司角度出發,這確實是個節約時間成本去了解員工的好途徑。
劉茜舉了個例子,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應聘合適的中高層,需要2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畢竟這個崗位所做的決策關乎公司未來的發展。如何獲悉求職者與公司的適配度?性格測試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將其結果作為參考,可以節省雙方在前期相互了解的時間成本。
“但這並不是錄取與否的唯一標準,他在這個行業以往的一些工作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也是考慮的重點。”劉茜補充說道。
03
爭議
漩渦中的話題“頂流”
對於性格測試“入侵”職場,不管是抵制還是認可,都讓其成為話題“頂流”。在微博,與MBTI相關的最熱門話題閱讀量超48億次。在豆瓣,“人格氣質心理”小組已有26萬名網民參與。
在圍繞性格測試的各種爭議中,被最多人提起的,是“就業歧視”。
“I人”不適合交際型工作,“E人”難勝任枯燥有耐心的工作……性格測試用非常簡短的標籤來給人下定義,這樣是否太粗暴;在招聘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測試,是否對應聘者不公平;將各種類型的人格做成就業市場鄙視鏈,是否涉及就業歧視;僅因性格測試結果不符就被拒聘,是否太過片面……
對此,重慶市律師協會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慶解釋,從法律角度,性格測試並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所註明的歧視範圍,而且企業本身也有權力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錄取員工。但從本質上來講,性格測試是一種勞動合同訂立過程中的勞動者信息收集行為,所有的個人信息收集,需要征得勞動者同意或者是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必要的信息,企業不能強制收集。
除“就業歧視”外,性格測試引發的爭議,還包括暗藏的可操作性。
“只要我想,我可以成為任何一種人格。”在小紅書關於MTBI面試的帖子中,不少人表達了這個觀點。
他們建議,只要提前了解公司的需求和偏好,就能按著其喜好進行回答。這也是許多人不認可性格測試的原因之一,誰能保證填的測試一定是真實的呢,若以此作為選拔人才的參考,又是否客觀呢。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全球生涯教練、鼓勵咨詢導師王娟表示,性格測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學術界還存在爭議。研究表明,性格測試的重測信度不高,有39%-76%的人在幾週或幾年後重測時,會得到不同的人格類型。
“人的性格是複雜且多變的,很難通過一次測試就準確判斷出來。其次,性格測試的結果也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測試時的情緒、環境、個人動機等。”王娟說。
各大社交平臺上,“如何在公司面試做性格測試保證不被淘汰”的經驗貼瀏覽量居高不下。為此,不少商家還推出性格測試套餐,包含詳細性格測試題分析及職業建議,售價幾元至上百元不等,月銷量上百的不在少數。而許多求職者為了不倒在性格測試這“臨門一腳”上,往往願意花高價買一份“穩過”攻略。
隨著性格測試近年來的普及,許多求職者也漸漸習慣這一改變。但人生,從來不是能被誰、被任何事物定義,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並非只有十六種固化的人格。
誠如《世說新語》裡所言:“我與我週旋久,寧作我。”
(應受訪者要求,張亦、曉純、羅月、劉茜為化名)
華龍網 唐雨 余誌斌 常涵笑/文 受訪者/圖、網路截圖 董進/主持
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