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生表示,談了戀愛後,感覺對方不夠愛自己。
比如說,男友變得很少說“愛我”之類的話了;希望多跟他在一起,多跟他聊聊天,但他好像很無所謂,微信上聊天聊一半就不見人了,也不說一聲,甚至會因為其他事情耽誤約會。
女生總覺得這段感情中自己付出得更多,自己更愛他,但男生好像沒那麽愛自己……
通常女生會越想越傷心,自己的一腔真心好像錯付了。
為什麽在戀愛中,女生總覺得男生不夠愛自己呢?
01.
兩性差異
戀愛中,大部分女生都是敏感、感性的。談戀愛,談的更多是戀愛的感覺。
這份感覺,女生大多以不可量化的情感來作衡量,重視對方言語表達對自己的關愛與感情,生活中需要一些儀式感來感受戀愛的感覺;
而男生一般則用可量化的東西作為標準,如時間、金錢。大部分男性都認為比起花言巧語,實際行動才更可信。
《遇見你》中男女主這對情侶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男主週燦覺得有些事情不需要說,說了也沒有意義,本來一個人不開心的事情,說了不是讓兩個人都不開心嗎?
而女主余嬌陽覺得,作為女朋友,希望能替男友分擔,雖然無法解決,但說出來了不是會更好嗎?
大部分男生遇到困難了,比起傾述,更多的是想找到解決方法,很少會和自己的伴侶去表露自己內心的情緒,而在女生眼中,則會感到自己的男友什麽都不願與自己說,兩人明明是情侶關係,但男友在想什麽自己完全不知道,也難以進入對方的生活中。
相反,自己事事與對方分享,積極地邀請對方進入自己的生活中,也希望能成為對方生活的一部分,彼此之間親密無間。
期望的落空,男友的冷淡,會讓女生不由地覺得這段感情中都是自己的付出,卻沒能收到男友的回應,不免心生失落,覺得對方遠比不上自己的付出,不夠愛自己。
02.
不同的依戀類型
每個人內心對於親密距離的需求是不同的。而這個需求與每個人的依戀類型相關。
癡迷型依戀的人會巴不得兩個人24小時都黏在一起,而疏離型依戀的人則會對於親密距離有要求,不希望彼此靠得太近。需求的不同讓雙方在戀愛中有著天差地別的表現。
經典戀愛劇《惡作劇之吻》中,女生袁湘琴是一個勇敢追愛的形象,拼命引起男主的注意,大膽表達愛意,在確定關係後,生活重心更是圍著男主轉,希望彼此之間的距離能親近些;
而男主江直樹始終都是理智冷靜,很少表露自己的情緒,對於女主的態度,甚至可以說是冷淡。
江直樹的種種冷淡表現,不僅是身處其中的袁湘琴會覺得他好像不是那麽愛自己,連觀眾都會覺得兩人的關係全靠袁湘琴在付出維持。
顯然,江直樹是一個疏離型依戀類型的人,而袁湘琴是一個癡迷型依戀的人。
江直樹也不是說不愛女主,只是比起女主的不斷靠近,他更享受兩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的相處,既不希望女主整天圍著自己轉,也無法做到像女主那般表達熱烈的愛意,所以會讓人覺得他像冰山一般,難以靠近。
而拋開性別不談,現實中遇到疏離型依戀的伴侶,不少人也紛紛表示覺得對方若即若離,交往起來始終難以靠近,而對方好像也不是那麽愛自己。
依戀類型影響著親密關係,造成了彼此關係中的分歧,如果沒能及時覺察自身和關係的變化,那麽可能會讓人覺得分歧難以調和,關係也容易走向破裂。
03.
兩個人的情感濃度不一樣
有些女生可能需要熱烈的愛,才能感知到自己被愛。而這種需求可能與女生對於愛情的憧憬有關。
在週邊文化的影響下,女生總對於理想的另一半有很高的期待,渴望親密無間的愛情。而有些男性只需要很低的情感濃度,難以滿足對方的需求。
各自對愛的感應閾限的不同,造成了在關係中的錯覺,男方覺得是在談戀愛,而女方卻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
於是,當女生覺得當前的親密距離過遠時,便會想靠近對方,於是做出努力和犧牲;而另一方則是不停地往後退,保持著距離,導致了關係中的“追逐”和“疏遠”。
而總覺得男友不夠愛自己,或許需要我們自己想想,對方的這個距離感和情感濃度,是自己想要的親密關係嗎?是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嗎?
就像我們彼此對於冷暖有不同感覺,女生覺得空調開得太冷了,會想要把溫度調高一點;而男生卻覺得現在剛剛好,不願意調。
這時候,便需要彼此共同把溫度控制一個兩人都覺得舒適的範圍之內。
而想要達成共識,便需要我們把自己的感受坦誠表達出來,共同去處理兩人之間的分歧,讓關係長久下去。
END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