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一名微博用戶發佈了自己的遺書,她在遺書中提到不想活的原因,不是因為疫情、畢業、留學壓力大等別人認為的那樣,她多年來都覺得自己是“一具空殼”,所以“覺得活著沒什麽意思就結束好了”。
很多人在替她惋惜,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空心”狀態,只不過“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
“經常覺得很累,身心被掏空,很孤單,情緒總是很差。”
“終日渾渾噩噩的,人生看不到希望,我常常懷疑自己對這個社會而言還有沒有價值。”
“不知道自己要什麽,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活,感覺人生毫無意義。”
“我心裡空蕩蕩的,沒有喜歡熱愛的東西,對一切提不起興趣,對未來感到空前無望迷茫。”
“努力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不忤逆父母,卻發現自己慢慢變得麻木,好像找不到自己。”
如果,你被以上的這些描述和文字擊中,認為這說的是自己,那麽,你可能有了“空心病”的某些癥狀。
空心病,是北大心理系的徐凱文老師提出來的,指一種價值觀缺失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空心,指的是內心的空洞與精神的貧瘠,“感受不到生命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徐凱文老師的一名來訪者曾經描述過空心病的感受一一“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要得到什麽樣的東西,是不是感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根據一項研究,北大的新生當中有30%都存在“空心病”,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活著,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麽,人生沒有目標,生活沒有意義。
當今社會,有很多年輕人表面上看好好的,實際上早已飽受“空心病”的折磨。
具體表現為:
(1)情緒低落、持續的心情不佳
你可能會覺得每天都是灰色的,沒有特別想做的事,也沒有感到真正快樂的時刻。
(2)缺乏興趣與激情
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娛樂,你都可能覺得沒有任何事情能引起你的興趣。
(3)對人際關係的冷漠
你可能會感到與他人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疏遠,即使是與家人和朋友的互動也沒有以前那麽親密。
(4)過度沈迷於虛擬世界
為了填補內心的空白,你可能會大量時間沈浸在社交媒體、網路遊戲或刷短視頻。
(5)常常感到迷茫和焦慮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麽,或者害怕面對未知的未來。
(6)睡眠困擾
可能是失眠、早醒,或者是總是感到疲倦、缺乏活力。
(7)對待生活的被動態度
面對問題,你可能會選擇回避,不願意或沒有動力去解決。
空心病在本質上是「存在真空」(existentialvacuum),是一種存在主義危機。
在根本上,我們缺乏的是“存在感”——即令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認可的感覺。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存在感,就是確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如果沒有這一前提,我們一切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沈大海,注定無法帶給我們想要的回報。
法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專家Robert Neuburger認為認為,存在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我們從出生開始、持續建構的過程。
在出生時獲得過足夠的愛、曾經被原生家庭接納過,是我們建立存在感的第一步。
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在童年時期得到本應獲得的愛、接納與認可,或者一切都被安排好,按照別人的邏輯而活,缺乏自我探索,因此,ta們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存在的感覺。
除此之外,在成年後,生活中各種會打擊到我們重要關係和人格的突發事件,也可能令我們的存在感變弱。
比如說,失戀、長期受到精神虐待,或是陷入困境無法擺脫等。這些時候,我們都會感到自己不被身處的環境所認可,喪失歸屬感。我們感覺世界上不再有自己的位置,對自己已經建構起的存在感產生質疑,也會喪失存在的慾望。
“空心病”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潛伏期”很長,初期癥狀只是迷茫,長此以往可能陷入抑郁或絕望,後期會有強烈的自殺慾望。
那患上空心病,該如何治癒,找回生活的意義感呢?
一、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鏈接
這個鏈接可以是和自己的鏈接,例如,一個臨床上有效的方式是,可以通過老照片繪畫、寫信等各種方式,回溯和記錄自己成長中遇到的重要他人/重要經歷,進而探索“我是怎麽長成的“。
或者與他人建立關係並保持聯繫,是可以重建生活意義感的一種方式。
特別是和與自己誌趣相投的、可以自由表達並支持你的家人/朋友在一起,都可以增加我們的意義感和歸屬感。
例如,見一個久違謀面的朋友、做一件小時候喜歡但現在已經沒有在做的事、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翻閱一疊過去的照片等。從看到過去開始,真切地感受到現在和時間的力量。
然而,很多被父母和社會傷害後的青年人在成年後,對父母的失望,對愛的防禦,也妨礙了他們建立持久、深刻的關係。
如果你的父母對你來說不是一個良好的客體,那你要從對他們的從不安全、紊亂的依戀中掙脫出來。
你可以去找親密愛人,誌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和他們的互動中體驗正向的雙方互動,重新對關係有期待,讓自己在關係中獲得安全,卸下防禦的盔甲,化解封閉心靈的孤獨與寂寞,釋放真實、鮮活的力量。
二、有意識地去體驗純粹的存在感
人生本就沒有寫定的意義,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自己,找尋自己從何而來,去向何方。
倘若過度執著於生活或人生的思考,這反而讓自己無法投入到真實的生活中,並體驗到——活著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和有價值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當我們覺得人生越來越沒有意義的時候,該怎麽辦呢?
也許你需要去關注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情緒、想法,關注自己身處的場景,關注包裹著自己的這個世界。—— 也正是你的自我意識和外在世界互相融合的過程。
比如:觀賞路邊的風景,感受泡一杯茶的香氣,體會陽光打在身上的溫度,傾聽流水和風吹過的聲音……這讓你能夠感受到「全身心投入」的體驗,從而放下焦慮、壓力和煩惱。
也可以多靠近那些讓你活著有意義的人或物,也許是讓你覺得自己的存在對他們有價值的至親好友,也許是一隻小寵物,也許是一頓美味的治癒餐,也許是那些點點滴滴讓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對他人對外界有意義的體驗。
如果一個人可以把活著本身就看成一件有價值的、值得珍惜的事情,而不需要附加各種額外條件,那麽他就體驗到了純粹的活著的意義。
三、多創造機會,尋找屬於自己的意義
許多人遵循社會時鐘按部就班地上學、考試、工作、升職、結婚.....很少有時間和空間給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麽、想過一個什麽樣的人生、有什麽獨特的價值和理想的追求。
年輕一代生活在沒有“試錯空間”的恐慌裡,又迷失在社會和家庭對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裡,一步步變成“空心病”。
外在的一切越符合社會主流評價標準看起來越穩定和正常,內心其實越可能存在著不可調和的衝突,迷失方向,迷失意義。
此時,可以停下腳步,換一個方向,多去出走,多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問問自己,有什麽是自己不給錢也願意去做的,或者假如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金錢的社會,最想做些什麽。
即便實在沒有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標,也可以主動創造一些,哪怕當下並沒有那麽感興趣,也至少能夠獲得方向感。當你願意重新探索,慢慢地,屬於你的意義感便會浮出水面。
四、讓生活多元化,增加你生命的錨點
如果你從小被灌輸分數至上、名校至上,無論你是否優秀、成績好,你否會懷疑這樣的生活是否有意義。
如果工作是你生活的全部,當你經歷失業很難找到下一份工作時,你會懷疑自己對這個社會而言還有沒有價值;
如果你把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視為你生命的全部,那麽當關係結束時,你會感覺仿佛生活就跟世界末日一樣崩壞;
……
當你把意義感都放在一個目標上時,你會在這個目標上不堪負重,一旦這個目標出了點問題,你就會覺得整個世界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你的意義感便很容易被擊潰,人也很容易崩潰。
因此,構建穩固的心理地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把意義感和價值感錨定在越多的對象上面,每一個對象所承載的負擔就越小。
同樣,任何一個對象出現波動,對你造成的沖擊也就越低——你變得更有彈性、更有力量,你總是能從其他對象上面獲得反饋和能量,用來抵抗失控、重新獲得掌控。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大概內容是說:女朋友情緒非常穩定,即使emo了也能很快調整過來,是因為她擁有多元、廣闊的世界。
她有很多不同圈子的朋友,興趣愛好很多,喜歡閱讀和寫作,書法、畫畫、手工、彈琴都會一些。
當她覺得emo或者受挫了,可能會去找她的朋友們聊聊,可能在寫作和閱讀中尋找心靈的寧靜;或者去彈彈琴;彈琴彈膩了,轉而去畫畫;畫得差不多,她又去摘一些美麗的葉子去做手工了。
她自由自在、毫無目的、毫不著急地“玩”著,不在乎時間的流逝,也不受未來的侵擾。不知不覺中,她的生命元氣也恢復得滿滿的、熱氣騰騰的。
除了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日常還可以有很多小事情來幫助自己增加錨點。
比如每天固定的20分鐘的散步、鍛煉;或者每週有固定的30分鐘或更多時間和信賴的人聊天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卻是可預測的、有規律的,可以在一遍遍的重覆中讓人有一種漸漸紮根的感覺。
如果你嘗試過以上方法,仍然覺得困難,也可以聯繫我們,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